佛法有声书:北纬30度

2019-11-09 00:04: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图片

一   文化的传承


一、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二、一脉相承

三、北纬30度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授记:生命的接力

点燃:生命的链接

1.亲近善知识

2.以戒为本 门门是妙法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4.天下道友第一亲

5.大乘:我和你

6.菩萨:让你得到祂

7.菩提心愿:只要有缘

五、寺庙的锣鼓

1.大白塔下,赐号“传喜”

2.使命与担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4.智慧、慈悲的主题不变

5.不忘初心与文化重构

6.“唐僧取经”与“唯物主义”

7.情怀与“私心”

8.狮吼佛音

9.人皆可为尧舜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三、北纬30度


春分一到,慧日寺又迎来了最为宜人的季节。我们生活在地球北纬30°线上,这条神奇纬线不仅贯穿着人类最早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附近还有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中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三角区、已沉没而又古老的大西洲、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古玛雅文明遗址等,我国的峨眉山、黄山、庐山亦均坐落于此奇观绝景地带上。为什么在这条纬度带产生了那么多人类文明?无论是巧合抑或必然,北纬30°这条纬度线都值得我们关注。


佛教中国化之后,天台宗是一个很重要的代表。智者大师是湖北人,修行得道是在慧思大师居住的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当初,智者大师弘法主要在南京,陈朝皇帝、隋炀帝都曾拜祂为师。因智者大师晚年居住于天台山,因而被奉为天台宗的发祥地。


天台山,距此不远,绵亘于东海之滨,海拔一千多米,山峰虽不算太高,但物华天宝,山水神秀。山系天然成趣,石梁飞瀑,华顶归云,美不胜收。山上至今大概还住有一个乡镇,约有几万人。


智者大师于陈太建七年(575年)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建修禅寺,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自此以后,天台山成为象征地,也是佛教的“八小山”之一,修行人在这里汇聚,曾有七十二茅棚之称。虚云老和尚早年曾在此参学;永明延寿大师出家后至天台山依止德韶国师;唐代高僧著名的寒山、拾得、丰干禅师,亦曾于天台山国清寺修隐。到了南宋,济公活佛亦出生于此。所以,佛弟子中也流传着一种说法,“普陀山的佛灵,天台山的僧灵”。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智者大师一生历经三朝四帝,终其一生为佛法的弘扬而奔波,悲愿宏深,鞠躬尽瘁。597年11月,在去往江都的路上示寂于新昌石城寺。新昌石城寺,即现在的新昌大佛寺,是我的恩师悟公上人升座驻锡之地,亦是我剃度出家、念佛闭关之所。这里有三生造像的江南第一大佛,有经律论的高僧大德,《兰亭序》中十八名士多出此地,王羲之常往来其间,是佛教中国化的重镇,属于天台宗的祖庭,从地理位置上说是天台山的西门。“西门”,即代表着极乐世界。智者大师一生坐必朝西,求生净土,所以选择在此涅槃。到了近代,弘扬天台宗主要在宁波,谛闲大师一生孜孜以求,常行不辍,竭力以弘扬教观、中兴天台为己任,于观宗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僧才,在佛教界影响至今。



慧日寺周边的山峰,属于天台余脉,在此修行,生活成本不高。山里的民房多为木板结构,下面一层用石头或砖块混合土筑起来,上面一层是木质阁楼,透风又敞亮。有人说宁波的冷透彻心脾,而宁波人特喜欢这种清凉。但对北方人来说,那叫冷得直往骨缝里钻,没处躲没处藏。当然也有人戏称为“北方的冷靠暖气,宁波的冷靠骨气”。同样,北方的干燥对南方人也不啻是一种煎熬。可见,人这个物种,对体表温度还是很敏感的。


再过些时日,慧日寺就越来越渐入佳境,白天二十几度,晚上十七八度,昼夜温差不致太大。慈云普覆,甘露遍洒,草木一新,青山含翠,繁花点点,空气中弥漫着香味,湿润地透过鼻翼,沁润心脾。这即是,此地为什么会产生比较高的人类文明之因。在这样的地方学习、修行,人更容易放松,身体健康的时候也更容易做到无我。


医生说,当你知道你的器官长哪儿了,说明你那个器官要生病了。平时脾在哪儿?不知道;身上有多少零件,也不知道。但哪天,当你知道脾在哪了,脾就生病了;当你知道肝在哪了,肝就开始有问题了;胃疼起来,就知道胃在哪儿了。


因而,我们修行四大要调适,至少是能放松,这样才比较容易做到无我。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比如修声闻法了,却入在了无为寂灭里;声闻缘觉,已证得人无我,法无我尚存少许,已不在三界了,若想再进一步,就成困难了。对此,祖师有言:沉空滞寂,不墮权曲。一个凡夫的流浪状态,“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声闻缘觉,一旦沉空滞寂,同样“杳杳不知归”,不肯趣向大菩提,亦复是苦。


所以,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我们汉传佛教,步步依圆教为因,处处依圆教为旨归。无论早晚功课、上供、放生,还是方丈升座,每天耳闻口诵,乃至当初学佛一接触的也是这个关键词,反倒常常忽略甚或遗忘了这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反倒以为这是稀松平常,不知其到底殊胜在哪?不知其为什么是最高的了?


譬如方丈升座,步步都要依圆教的理。持一竹杖,从进山门开始到每一殿都要说法;依次到大雄宝殿、法堂,最后至方丈寮。这时,三瓣香从怀里掏出来,曰:“此一瓣香,不从他有,系在炉中,周遍十方,上供诸佛”。句句是圆教的理,处处圆顿,巧妙深远。为什么要从怀里掏出来?这意味着诸法不自生,是大悲而化,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由诸佛的悲怀里生出来,所以是表法的。两千余年来,汉传佛教禅净密律历经一代代祖师继承了佛陀实相理地,对我们来说难以望其项背。


佛法都是一个,你懂了,就是显;你不懂,放在那里,对你来讲就是密。我常说汉传佛教所谓的显宗实则是大密宗,因为我们汉地人处处含蓄谦卑,看破不说破,处处需要用心去体悟。佛陀讲天上有明月,别人指给我们看,我们却执指为月,不见其月亦费其指。而一切言教皆如标月指,并非事物本身。虽然如此殊胜了义的法,但在一个懵懂者面前,了义在何处?究竟在何处?圆教的道理即是佛的本地风光,不共其他的宗教,乃至皆是权巧施设。


譬如有人要来慧日寺了,人未启程先已斋戒三日,其实已经修了三天的功德。及至到了寺院,先去施食、绕塔、钻佛母洞、拜千佛洞,再去大殿一一礼佛。有的在进山门之前早早就下了车,从瞻岐镇三步一拜,一路朝拜进来,汗流浃背。然后,登记入住、沐浴更衣,再到大殿一一朝礼。依着这种殷重之心,翘足企首,望穿秋水,终于等到可以去光明楼见师父了。试想,这一路的欣慕与渴仰、翘首以待的虔诚,种种仪式,可谓步步功不唐捐。


倘能如此去庄严其心、净化其心,这是何等有福啊!慧日寺依旧是那个慧日寺,师父还是那个普通的师父,但对一个有备而来者,对一个虔诚者而言,已截然不同。他的期待、他的渴仰,一程程,向上,直至最后见到师父;这每一步都在装藏着他的心灵,这每一步都消业无量增福无量,依着这种虔敬之心,铺平了他的信仰之路。所以,“师父”——这个符号,无疑在成就着他的道业,是他生命的一个助伴、一个大因缘,也将成为他修行路上的一个最大动力。


所以,我们依着法一起学修,法可以承载着我们。僧宝住持三宝,依着僧宝的因缘,我们还能够延续佛法、接引众生;法宝就成为我们开发知见,了达义理、明晓位次的一个承载。



当我们身体健康舒适的时候,倘能坐下来就特别轻松自在,非常容易放松,可以入定。如果哪天真的生病了,身体不舒服了一下就卡住了,更谈不上放松。纵然四大调柔、阴阳平衡,五脏六腑也运作正常,身心调适,若要超越凡夫的状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况,还要从五蕴里超越出来,不被五蕴所障、没有见思烦恼呢?


因而,若想进入更好的生命状态往往是需要拿出勇气的。一旦做出抉择就不要犹疑,要敢于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区,可我们的问题是多数时候往往还不知道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所以要在因上努力、果上不苛求。中国人有句老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反过来,如是因必然有如是果,但在行使因地的时候,我们无量劫来的业习也会来障道,所以我们要多多地在因上去尽力。


或许,每一个人如是因去行持的时候,每一个人的果也是不同的,但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过去的习气、业障,过去业的种子下得不一样。而我们在善知识的引领下,坚定信心、脚踏实地于因中正行,然后消磨掉习气业障,每一个果都会自然地呈现于我们面前。这个“果”不像摘苹果,要等摘下来才是一个果,而是每天在增长,都是果。在因地去做的时候,每天都会有如是因的一种法喜的果现前。


总之,我们要坚定信念,产生定解。本来你很调柔,四大很好,哪天若想进步了,忽然间有了反应,那怎样突破并超越它?这是要点。要明确地告诉自己:我想求进步,无论障碍也好或说瑞相也好——我更喜欢称此为瑞相,这时开始有反应了,“说明我要往高处走的障碍现前了”。若能明确地觉知这是一种瑞相,那么,接下来就是怎样坚定不移地去面对它、突破它,甚或冷静地、沉着地由着它,抑或欢喜地接受、谨慎安详地度过,以期新的曙光。


有人说,鹰的成长是生命的战歌,也是励志故事的绝佳范本。鹰,是世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但在40岁时它的爪已开始老化,翅膀已沉重不堪,喙也变得又弯又长,几乎触到胸脯。此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受痛苦万分的蜕变,在150天的漫长等待后重生。


鹰的选择是其生命的本能。首先须倾尽全力飞到山顶在悬崖筑巢,第一步用喙击打岩石,直至完全脱落,再静候喙的新生;而后,再用新生的喙逐一拔去指甲,待指甲长齐整后再拔掉羽毛,5个月后新的羽毛也长齐了。此时,蜕变后的苍鹰,再度鹰击长空,去迎接未来30年岁月的洗礼。


由蜕变而重生的案例,动物世界里不可胜数。我也曾亲见过一条蛇蜕皮,老皮跟嫩皮撕开是很痛苦的。但它知道这是成长,所以仍很努力地去撕。


修行,亦复如是。在世间,我们原本活得还挺开心,然而一旦开始要修行了,并非意味着自此就顺风顺水,志得意满。我们来到了寺院,生活起居渐渐地也适应了;再后来,又剃了头,穿起了这身衣服,做起了出家人。开始或许还有些拘谨,但日子一长也习惯了,不愁吃穿,过着共产主义生活,索性把心一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日复一日,倘若就此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过这种生活?为什么会有这种福报?那就真的糟糕了。



智者大师,为什么被尊为东方释迦文?其实祖师大德们并不需要我们颂扬。但若能认知到像佛陀一样的祖师来到了我们这片土地,甚而来到了我们身边,这是我们的无上福报啊!这意味着,佛送货上门了!这种亲切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通过教法的学习,我们会越来越懂得珍惜,越来越有立体感,而不再只是知识体系的获取,生命的质感会提升。一边渴仰着要怎样提升,一边我们的肉身也要准备好,精神世界也要准备好,提升的相或许是渐的、轻微的,抑或是顿的,来势汹汹如狂风骤雨,浪头劈头盖脸一下就击打了过来。


当这些显现接踵而来之际,你要保持着觉知。见闻觉知,这一念心。一个修行人的见地跟我们这个五蕴身,跟心是密切相关的。佛言祖语,读一读,或许还不致引发强烈的肉体改变,五蕴革新。但当你真正去深入观修,真的要吐故纳新,改变的发生是必然而真切的。我们是真修还是假学,对照一下就心知肚明了。


静权大师非常谦逊,在《天台宗纲要》里一再声言这都是佛言祖语,但对圆教这道大餐,大师为我们准备得却非常精致,可谓用心地备足了料、下足了功夫。《天台宗纲要》这部著作可谓字字珠玑,字字句句,密集如甘露灌顶,没有哪一句是可以遗漏或可删节的。正如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的赞叹备至:不能增一句,也不能减一句。记得我师父曾言:《心经》,不仅后面的咒是咒,其实整篇文字都是咒。对此,我也油然生起了同样的信心,读诵通利如咒语一样酣畅淋漓,具有诵咒一样的加持力。哪怕不懂,只要蓦直去读,读诵一遍得一遍的加持。如果我们发心去读诵十遍、百遍,那么我相信你对藏通别圆,肯定会“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因而,如此殊胜的教法值得我们全副身心去交付,值得我们把整个生命皈依在法的状态里去再造。那么,修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慧日寺的地理风貌,还是天台山的特色,总而言之,在北纬30°这种地方搭个茅棚即可过日子了,它不会占据我们过多的生活成本,这里是非常适宜修行的。因为修行,不是有一天没一天,而是日复一日的整个生命。所以,你大可全然地放松、万缘放下,全心全意、绵绵密密、恒长地安住长养于一种法的状态里。


即便日后要出去了,也要谨记选择环境好一些的地方。哪里有佛法就去哪,哪里有善知识就去哪,哪里佛法兴旺就去哪。当然,这是指修道的时候。倘若,某天你要去度化众生了则不然,哪里众生苦你就要去哪,哪里众生需要你就去哪,哪里没有佛法你就去哪里。


试想,天台宗为什么会兴盛于这一方区域,因为修行很重要。如果没有修行,再殊胜的教法也无从去体会,没有办法去消化,没有办法把外在的藏通别圆——佛陀的纲宗,内化为我们的生命。法是法,你是你,那将是我们最大的遗憾!倘若,我们真的能够放松身心、敞开心灵,把藏通别圆整个教法都融汇到自己的身心,那么依着这颗虔敬之心我们即可融入到佛的大光明里去了。



未完待续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天台祖师传 | 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
· 三宝、善知识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大因缘——《地藏经》讲记第14课
· 哪一个会是更好的修行人?人格好的那个
· 微博集 | 十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有声书 | 第十五集
· 今日立冬 —— 二十四节气坐功祛病法( 立冬坐功图)
· 无论经历什么,都不要忘掉佛菩萨的名号才有救
· 敦煌风佛传故事图——鹿野苑的由来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有声书 | 第十四集
· 佛心与众生心有什么差别?
· 汉传佛教早晚课诵的殊胜:修定、修观、发愿
· 憨山大师开悟前的三个梦
· 看到三宝的形象,为什么会流泪?
· 佛门耆宿梦参长老圆寂纪念日:遗风不灭 世范长存
· 悟公上人:不动才方尊
· 金钱这样用功德无量!——《地藏经》讲记第13课
· 文殊大士灵应录 —— 三昧姑的故事
· 古文殊寺抢工进行时 —— 在这里,将虚妄的时间串成念珠,将无暇的人身变成宝瓶
· 文殊菩萨将于何时成佛?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有声书 | 第十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