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人是在苦难中觉醒的
明朝的时候,宁波鄞江的妙叶法师在所著的《宝王三昧论》里,告诉修行人应不求十种世俗如意,而要在多障、多难、多病等种种困境中令道业增上。
跨越数百年的时光,国外的一位大法官为即将毕业的儿子也送出了这样的祝福:我希望你时不时遭受一点不公平的对待,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公平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你能品尝几次背叛的滋味,只有这样,你才能领悟到真诚的重要。
人是在苦难中觉醒的,这位法官对儿子的祝愿同明代的《宝王三昧论》何其相似。我想这位法官并不是佛教徒,也不太可能读过《宝王三昧论》,但当一个菩萨觉醒的时候,他思维到的东西跟经典里记载的菩萨的教言却是高度吻合。所以菩萨是不需要贴标签的。
2
是人本不善
亲近于善人
后必成善人
善名遍天下
那我们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习呢?因为菩萨是可以被教育的。每个众生都有佛性的种子,通过教育的浇灌,能让我们的佛性早日萌芽。
《阿含经》里讲“若人本无恶,亲近于恶人,后必成恶因,恶名遍天下”,所以我们师父常教导我们,“是人本不善,亲近于善人,后必成善人,善名遍天下。”教化的功能是很重要的,虽然并不是所有被教者都能当下成就,但这至少是一种远因。也不代表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就成不了菩萨,他只要有大乘种性,在慢慢复苏了之后,就会显现。
孟子穷其一生都想让人认识到“恻隐之心”的伟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首先肯定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然后就是如何培养它,坚定它,进而使之成为天下人的一种共识。我们的佛性也是如此,祂本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生命的矿藏一样,当我们珍惜、爱护祂的时候,就会把这个宝矿提炼,令祂变成一种固定的财富。
3
鱼子庵摩罗
菩萨初发心
但诸行无常,所以佛陀讲了一句话,“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鱼子很多,能成活的很少;庵摩罗果的种子很多,能结果实的很少。佛陀以此比喻发菩提心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走到圆满彼岸的很少。为什么?退堕的因缘太多了。所以道场的建立需要每个人有正信、正觉,需要每个人去修行、会修行。
释迦佛陀到娑婆世界来成佛,是因为大悲心的缘故,而弥勒佛来这个世界成佛是因为大慈的缘故。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如果能在释迦佛的大悲感召下戒恶修善,如法修行,就有机会生在大慈弥勒佛的时代,于龙华三会听闻教法,或上生兜率内院。
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以愿力福德成就的世界,称为兜率净土;外院属欲界天,其天众享受的是兜率天的天福。这就好像这个时代,外面是娑婆世界,但寺院内,相对来说就是一方净土。因为寺院不是众生业力造就的,而是诸佛菩萨以悲愿福德呈现的。
所以我们在寺院修行,就像《天台宗纲要》里讲到的,无论是修布施、忍辱还是禅定,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要有质直清净之心。直心是道场,如果我们每天能以“质直清净”作为一种标准去用功,于菩萨道的成就而言就是很好的。
——摘自三参法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