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老老实实,不要有侥幸心理

2021-03-23 00:02: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守口摄意身莫犯

莫恼一切诸有情

无益之苦当远离

如是行者可度世

  ——《阿含经》


图片



图片






修行要老老实实,不要有侥幸心理,这四句我们每天都要手摸其顶的念诵,这是佛弟子的必修课。


刚才那只狗打呼,影响大家听法,所以被拖出去了,如果它没打呼,趴在那儿很乖,你把它拖走就是恼诸有情了。你不但恼了这只狗,大家看到你的行为也会讨厌你,那你的心就不得安的。当它已经打扰到大家了,把它拖出去,这样的行为是保护大家闻法,这就叫护法,还有功德,就不叫恼有情。


我们做事要有分寸,身口意要守住,不去扰乱别人,修法也要把握分寸,既不放逸,也不去实践没有意义的苦。因为我们的体力是有限的,要把精力用在刀刃上,用在最恰如其分的修道上,而不是把它耗在没有意义的苦上。无意义的苦是有很多的,总的来说我们很难鉴别。


图片


所以依止善知识最保险,善知识说到哪你就行到哪,就不会错,听经闻法,听闻祖师大德的这些苦行,你能够生起随喜之心,愿意效仿的话也可以尝试实践,但要跟善知识打招呼,如果不恰当,善知识也会指导、纠正你,保证你在安全的范畴内。一个佛弟子的行为,你的修行诸佛菩萨都会看着的,不要让佛菩萨担心。


作为出家人,不仅外出不独行,也不去危险的悬崖峭壁、虎狼出没、盗匪横行、国政不良的地方。佛不主张佛弟子去那些地方,身心灵的安全很重要,修行要自己体验到解脱,稳操胜券为第一首选,作为声闻、缘觉的修法来说,能解脱是最重要的。


图片


那作为大乘,你尝到解脱的味道了,也确信了此道不误,再回头来帮助别人也走向这条路,这叫大乘道。大乘道除了比如说弘扬小乘法,这也叫大乘道,但是和证悟到大乘空性的菩萨相比,层次又是不一样的。就是菩萨也分很多层次,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虽然都是菩萨,祂所证悟的法性的深浅还是有别的。


图片


所以说初地不知二地境界,所有的初地的菩萨加在一起,不如一个二地的菩萨对空性证悟得深。因为这不是以数量累加而计,就是说一个错误答案和一个正确答案比起来,错误答案再多也没有一个正确答案有价值。这里的正确和错误是相对来说的,那一个二地菩萨祂所证悟的又不如三地的菩萨,所有二地菩萨加一块也比不过一个三地的菩萨,其中有这样的差别。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二十六年前,五台山那晚现前的智慧灯

蓬莱拾遗 | 这一功德,与大般涅槃相应

冬夜咏梅 | 这是一场有关梅花的夜话

听寒山诗 | 这条寒山道,有些人是无法探寻的

甘露醍醐 | 这一生还要为贪嗔痴服务吗?

一个人能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福报

为什么不能轻慢出家人?看佛陀为我们亲身示范,往劫是怎样恭敬僧人形象的

学佛不是一辈子的事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中英预告 | 三星堆又现上古神树!几千年前的青铜神树,究竟有什么奥秘?
· 我们一觉悟,尘刹世界都觉悟——《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三课
· 【佛典故事】婆罗门妇害母遭自灭
· 到哪里找安静?
· 虚云老和尚:妄念起诸有为法
· 【最新小视频】你若安静,世界则安静
· 随喜也要有择法眼——《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二课
· 甘露醍醐 | 同心和合下产生的强大共振,就是共善业
· 这首偈颂,见闻者都会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
· 【佛典故事】求神应先求己
· 狮吼法语(中英韩日四国语) | 修行的最低底线
· 当心,这也是轮回的因
· 鄞州区佛教界倡议书
· 甘露醍醐 | 拥有这个,生命就会有一个喜剧结尾
· 恭迎六祖大师圣诞〡在家人如何学佛修行?这位肉身菩萨早就告诉你了!
· 随喜,心态最重要!——《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一课
· 一座寺院的建设,就是为了修学佛法
· 【佛典故事】慈悲者常安乐
· 佛陀出家,是因为什么?
· 净化心灵改变命运的因—忏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