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老老实实,不要有侥幸心理,这四句我们每天都要手摸其顶的念诵,这是佛弟子的必修课。
刚才那只狗打呼,影响大家听法,所以被拖出去了,如果它没打呼,趴在那儿很乖,你把它拖走就是恼诸有情了。你不但恼了这只狗,大家看到你的行为也会讨厌你,那你的心就不得安的。当它已经打扰到大家了,把它拖出去,这样的行为是保护大家闻法,这就叫护法,还有功德,就不叫恼有情。
我们做事要有分寸,身口意要守住,不去扰乱别人,修法也要把握分寸,既不放逸,也不去实践没有意义的苦。因为我们的体力是有限的,要把精力用在刀刃上,用在最恰如其分的修道上,而不是把它耗在没有意义的苦上。无意义的苦是有很多的,总的来说我们很难鉴别。
所以依止善知识最保险,善知识说到哪你就行到哪,就不会错,听经闻法,听闻祖师大德的这些苦行,你能够生起随喜之心,愿意效仿的话也可以尝试实践,但要跟善知识打招呼,如果不恰当,善知识也会指导、纠正你,保证你在安全的范畴内。一个佛弟子的行为,你的修行诸佛菩萨都会看着的,不要让佛菩萨担心。
作为出家人,不仅外出不独行,也不去危险的悬崖峭壁、虎狼出没、盗匪横行、国政不良的地方。佛不主张佛弟子去那些地方,身心灵的安全很重要,修行要自己体验到解脱,稳操胜券为第一首选,作为声闻、缘觉的修法来说,能解脱是最重要的。
那作为大乘,你尝到解脱的味道了,也确信了此道不误,再回头来帮助别人也走向这条路,这叫大乘道。大乘道除了比如说弘扬小乘法,这也叫大乘道,但是和证悟到大乘空性的菩萨相比,层次又是不一样的。就是菩萨也分很多层次,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虽然都是菩萨,祂所证悟的法性的深浅还是有别的。
所以说初地不知二地境界,所有的初地的菩萨加在一起,不如一个二地的菩萨对空性证悟得深。因为这不是以数量累加而计,就是说一个错误答案和一个正确答案比起来,错误答案再多也没有一个正确答案有价值。这里的正确和错误是相对来说的,那一个二地菩萨祂所证悟的又不如三地的菩萨,所有二地菩萨加一块也比不过一个三地的菩萨,其中有这样的差别。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