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殊菩萨祈请颂》 ·
文|能海法师
文殊自性诸法现量境
不来不去不住如虚空
如如大悲离时界生灭
于中幻化众生影色现
若来若去性相实非有
此之所缘显现犹水月
一切诸佛智慧妙吉祥
唯愿慈悲哀愍降来临
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有多少人用了多少时间诵持这首《文殊菩萨祈请颂》,都会处在文殊菩萨的加持中。哪怕你还不会背,听到耳朵里都会是一种加持。
/
“文殊自性诸法现量境”,文殊菩萨的现量境,是诸法的现量境。佛的现量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现量;菩萨的现量也是正等正觉,但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声闻也是正觉的现量,但不是无上。
请问众生有没有正觉?众生也有正觉,但众生的正觉既不正等,也不无上,并且这个正觉是时有时无。众生还没有达到一个果位,他是夹杂的,他的主观的烦恼如乌云一样使正觉的天空不得现前。但每一个众生都是有正觉的,没有正觉怎么感受地狱的苦、饿鬼的苦、畜生的苦?一切苦的业报是靠正觉才得以领受的。所以众生纵使在经受三恶道的苦的时候,正觉还是有的。
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安住如来性海,遍在众生心识”,就是这个意思。文殊菩萨现量的正觉在如来的性海中有,在众生的心识中也有。这两句是在五台山讲经前忽然冒出的,结果后来在经典里还真找到了依据。这种“碰巧”是文殊菩萨加持的。我们在修行中所有的领会、所有显现的智慧,都要感恩诸佛菩萨的加持。
“不来不去不住如虚空”,文殊菩萨的现量境是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来没有去的。所以当我们忆念或者背诵这首《祈请颂》的时候,实际上不仅是文殊菩萨,一切诸佛都会降临的。
因为一切诸佛都是有这个现量境的,祂不受时间的障碍、不受空间的障碍、不受生灭的障碍,叫“如如大悲离时界生灭”。这是一切圣贤的本性,也是文殊菩萨的自性。所有的圣贤皆证这个体性,所以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之师,一切诸佛之智慧,也是一切菩萨之智慧,一切声闻之智慧。
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大家要重复念诵。因为只要忆念法,一法具足一切法的功德,一法具足一切佛的功德。佛陀称赞说,若有人忆念文殊菩萨,其功德胜过忆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为什么?因为你忆念到本质了。你如果体悟到文殊菩萨的现量境,实际上就是获得了一切诸佛的本性,那比称念一切诸佛名号的功德还要大。
这就好比,你是拥抱到阿弥陀佛的功德大,还是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大?拥抱到阿弥陀佛的功德比较大。你念名号未必能跟佛合一,你拥抱到了那就是合二为一了。
“于中幻化众生影色现”。“于中幻化”,作为圣者,作为我们的智慧本尊文殊大士,祂了达这个世界、众生,影、色一切所现都是业因果报里幻化出的,非真实有,“若来若去性相实非有”。
这首偈颂背得越熟,意思就越明确。那我们念佛的时候就会对治了。众生是有情,影、现就是有情的根对尘。根、尘、识、境,没有一个是真实的,这两天我们念佛要带着这种智慧,不仅放下手机,也放下眼耳鼻舌身意,放下色声香味触法。
众生既指有情,也指我们的根。众生影色现,这就指根、尘、识。一切依什么现,是不是依识而现啊?万法唯识所现,情器世界,根、尘、识、境都是幻化的。
这地方本来没有房子,现在有了,人来人去,从无到有它是现象有还是本质的有?现象的。所以只要是若来若去的,所谓的有都是现象的,不是本质的。那你要皈依什么?本质的。本质是什么,叫什么名字?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皈依的意思,“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念文殊菩萨,忆念文殊菩萨,能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文殊菩萨跟观世音菩萨都是极乐世界莲花部的本尊,我们念这个祈请文殊菩萨颂跟念“阿弥陀佛”都有同样的作用。
我们理解得越好,你就越受用,而不是嘴滑过去地念佛,就像自行车车蹬一样,你光蹬它打滑不起作用。如果法受用上了之后,“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道光,一句佛号就有能量的,这是带着诸法的实相在称念着佛号。称着佛号跟佛的身体是一致的、是相应的,而不是只有名号没身体。
别人念“阿弥陀佛”,你也念“阿弥陀佛”,但别人是明白的,明白的人句句佛号,句句就放光;你是句句佛号,句句打瞌睡。自己也不受用,最多就是不想这想啥呢,就想这个吧,也能起到一种安定,也有好的,也会增加福报和定力,如果真实相应了,那就不得了了。
如果不能真实相应,那我们老老实实念佛也可以,历史长河当中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的,老实念佛,这也不得了。他就信了,啥意思虽然不知道,说服他的人也是极其有威德的,他是因为信人,所以才信对方的法。
智慧
我们现在又来思惟,去挖这个矿藏,去了解无量光无量寿的体性,佛法行使在人间,如果有人还这样去思惟,去讲说,去听闻,这是稀有的。
“一切诸佛智慧妙吉祥,唯愿慈悲哀愍降来临”,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之师,一切诸佛之智慧。当我们能与文殊菩萨相应,真正体悟到祂的现量境,那时就会很亲切,你会亲见文殊菩萨,亲见我们悟公上人,亲见虚云老和尚,亲见所有一切祖师、大德、圣贤。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