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愿不虚发

2025-06-13 06:12:00 发布: 人气:50
图片
图片



我们佛弟子,每天过斋前都会念诵:“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个“饭食”,还属于凡夫的有漏食。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不是究竟的,只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道业靠什么?靠禅悦食。


图片
图片



修行有无漏真净的禅定了,甚至菩萨有愿力了,菩萨的愿力是带着功德的,祂不是虚愿。一位登地的菩萨,祂想水就是水,想米饭就是米饭,祂的意幻和真实是一样的受用。乃至菩萨的果位越高,资粮越雄厚,祂的愿和念就越真实。






图片


像虚云老和尚,一百多岁了,要传戒的时候,当时的客观环境不允许,老和尚就跟大家说:你们要是有信心,就各回自己道场,我哪一天传戒,你们在家里一样能得戒。他老人家就有这样的功德力。


现在讲“量子纠缠”,那要看跟谁建立“纠缠”。虚云老和尚有这个功德,月映千江,所以他就有这个自信——你来求戒,我答应你了,你回去,我哪一天传戒,登坛的那一天,你们就在家求受,一样得戒。


这时候你不能以小乘的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位大威德菩萨的不共功德。他老人家修行一辈子,到一百多岁,在这样特殊因缘下,他才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菩萨特殊的功德,祂的愿的无漏、念的无漏。


——三参法师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图片



乙未(1955年),师一百一十六岁

……

秋,各方衲子又多来数十人。其中有未具戒者,乞师传戒。师以为此时传戒,未甚方便。然为成就发心人起见,又不得不有所衡量,乃定为只就本寺现住之未受具者传戒,不许向外宣扬。


先行呈明当道及佛协会准许,定于十月间传戒,冬月十五进堂。议才定,各省名山大刹及静室庵堂僧众,来山求戒者蜂涌而至。初仅百余人,后来陆续而至者及三百人,连本寺原住僧伽合共几五百人,不特食宿无著,而且照管困难。


恰于此数月间,沪上天主教堂出事,佛教青年会出事,金刚道场亦出事,更重大者,甘肃省政府电致江西省政府,称有外道头目窃穿僧服,前来云居求戒云云。师闻此,不得不慎重防范,而地方治安机关亦与师商讨,协力维持。


是时求戒者已入山,拒之有违佛制,纳之则实难安容。因此依《梵网经》“自誓受戒方便”,为之说明十戒、具戒、三聚戒等法。经旬疲劳,唇焦舌敝,劝令各自回山,依照戒期,自誓受戒,事后,仍给度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这个方法,为什么能改变命运?
· 建寺铸魂,在奉献中成就法器
· 这种富贵和幸福感,你感受到了吗?
· 听经闻法,是这个世界的第一庄严
· 僧团,是我们通往高维世界的保障
· 五月“灌浆期”,小心你的“生命漏洞”!
· 菩萨的行列,怎么入?
· 好大一碗佛法的甘露饭,你能吃到嘴里吗?
· 古寺重兴八周年|苦修,是生命的庄严
· 寺院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信仰的力量
· 今生不离苦,更待何时?
· “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
· 前程似锦,未来可期|送给毕业生的肺腑之言--关于学习、工作和人生规划
· 在生命里,留好佛的痕迹
· 越是大智慧的人,他表现的就越微细
· 让声声佛号为自己充电,让佛光照亮曾经迷茫的自己
· 这是学子求学应该树立的目标
· 听经闻法是人生顶配
· 这些“讲究”,是修行的大助缘
· 心净下来,就能打开多维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