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视频,有个小孩子自己养了一条泥鳅,结果被他爸爸给煮了。这个小孩子哭得像泪人似的:“我的泥鳅!”他爸爸把泥鳅塞到他嘴里,下一秒这小孩子就不哭了,然后还说:“好香呀!”你看,前一念还是天堂,后一念就完全变掉。
孟子曾经看到别人杀猪的时候也非常痛苦,问他的妈妈:“妈妈,猪何罪之有,为什么要杀它?”孟母就是看到了孩子天性里的悲悯,她把这份悲悯情怀呵护住了,并且把它培养成了孟子的品格。所以,孟子“仁爱”的思想可以对中华民族,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圣人设教,实际上就是要把人性中的美,呵护、培养、坚固,让它成为我们的人格。儒家里说:“君子远庖厨,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谁没有君子的品格呢?但一个文明的人类社会,他会把每一个懵懂生命心中的君子品格,将它定格,使之成为人的人格。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
如果没有这样的圣人之心,我们就会漠视一个鲜活的生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让自己滋生贪心。如果丧失了这份悲悯,摧毁了对生命的同理,人类的文明就从根柢上被摧毁了。所以,人类文明如何延续,决定因素就在这里。
当一个小孩子跟一条泥鳅有了链接的时候,他都是“乐见其生,不乐见其死”的。观音菩萨的心在哪儿?就在这个小孩子的泪水中。所以观音菩萨修法,就是在悲悯苍生的眼泪中闭关,不离悲悯苍生之心。
我们在座的都是成年人,我们怎样保护自己的佛性、恢复自己的人性、洗涤自己的非人性?就是要戒恶。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愚昧是凡夫的标志,我们要有这种自知之明。为什么要谦虚?谦虚不是作秀,谦虚是生命的诚恳——“很惭愧,确实我没有智慧。”但是好在我们追随圆满的佛陀,佛陀告诉了我们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真相,我们未必理解,但是我们可以去思索。
我们这个时代是佛像最多的时候,但不是因为印刷水平提高了,模具工业化可以制作很多佛像了,圣贤就更多了。我们要把佛的智慧、佛的思想、佛的情怀,下载到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的人格,这才是佛陀住世在人间。
人类现在不是物质上有问题,不是科技上有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代人都要去攻克的问题。因为每一代人都有“不忍心自己养的泥鳅被煮掉”的情怀,但每一个人也都要面对“这个泥鳅很香要不要煮掉”这样一种选择。
哪怕我们学得很好了,不代表儿子女儿就懂。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上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一代一代口耳相传。
也正因为这样,一代代佛佛祖祖都是去去就来,他们默默地在人间耕耘,憧憬着这个世间,多一个人学佛,就多一个圣贤;多一个人学佛,就少一分天灾人祸,多一分吉祥平安,怀着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
具正知见 怀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