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IQINGLIANG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壹
佛教对“孝”有不共的智慧
FORIQINGLIANG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元节,也是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我们僧团夏安居精进修行的功德、大众发心学修的功德,可以救倒悬、救地狱苦。
所以,在中国文化里,七月十五这一天的重点还是超度祖先。尤其我们汉传佛教从四月十五开始结夏,安居期间精进修行,到七月十五这一天圆满解夏,这个时候叫“其德汪洋”。每个生命在践行圣道的时候,都是果实累累的,可以拯救苍生,可以偿亲恩、报祖德。
我们中国人说“香火”,只有真正有了信仰,有了修行,有了功德,才能真正地做一个“香火”的角色,可以救度我们的历代祖先。所以,家族里有一个人学佛,这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可以真正地光宗耀祖。
佛教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儒释道彼此之间有共同性,有一种相互的关联。儒家也强调一个人的价值,作为人子,要有“香火”的能力,要有祭祀的功德。而佛法在这方面就发挥得更极致、更专业了。这就是佛教的智慧内涵,在同一个问题的认知上,佛教更加深刻,从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在“孝”这个问题上,儒家也讲孝,佛教也讲孝。佛教讲的“孝”,既有作为人这个本位的凡夫的孝,还有圣人的孝。佛教转凡成圣的胸怀、尽孝的能力,完全是不一样的。
我们读《地藏经》就能看到,地藏菩萨发愿令一切众生都从苦难中解脱,祂最后才解脱出来。地藏菩萨的孝是极致的,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佛教经典里的这些模范都做到了。
佛教为什么能把“孝”扩展到那么大呢?因为佛教有它不共的智慧。
佛教讲发菩提心,首先就是要观父母的恩。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恩的,也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伟大的,都会让你自豪的。现实中的父母也有人性的缺陷,甚至也有贪嗔痴,也有让你抬不起头的地方,那怎么让你的孝不退呢?怎么保护好那个很高级的孝呢?这就要用佛教来补充了,因为只有佛教所讲的空性才能让孝尽善尽美。
这就是佛“补贴”给我们的一种生命情操,不仅能超越人性的缺陷,还可以超越父母的缺陷。面对不完美的父母,你依然能展现出完美的孝心,这就是佛教的智慧带来的,这是佛教的特色。
壹
孝,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FORIQINGLIANG
佛教里孝的境界是非常高的,高到连成佛都要以孝为基础。佛教讲到,孝是我们的底线,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不做坏事,让自己变得有能力去尽孝。
“孝名为戒”,孝就是戒的根本。先尽孝道,才能成佛,把所有众生都当成自己的父母去尽孝,这样子的人格才是完美的,最后才能成佛。
佛教把孝上升到了成佛的必由之路,这就是说它跨越阴阳,四生六道、九幽十类都是我们孝敬的对象。在“孝”这个问题上,这就是极致了。
我们学了佛之后,就能达到这样子的生命境界,就能产生这样子的情怀,儒家讲的那些圣人才有的情怀,我们普通人就可以获得,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佛教在净化人心、提升人的素养上功德巍巍,这是有目共睹的。
清凉寄语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