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时怎样才能静下来

2025-11-12 00:01:00 发布: 人气:40
图片


图片



入定篇




图片
图片



打坐时,每个人都保持一种安静,每个人都能够静下来。即使人很多,共处一个大法堂,一下子清净的环境就会凸显出来。还可以听到法堂上面山坡上的溪水在流动,甚至小蟋蟀的叫声。古人说“蝉噪林逾静”,如果在山林里蝉声鼓鸣,会更加衬托出打坐的每个人都很清净,很安静。我们越安静,小蟋蟀的声音就越清晰!


每个人在时间上是平等的,但每个人的安静状态却不同,有的人要花很久,花很长时间来自我按捺。如果要追求的这种安静,像一个皮球沉入水下,有的人就拼命地把这个皮球按住了;但它老是要从水里面浮出来,浮出来之后再拼命把它按下去,一不小心这个不清静的球又跑出来了。有的人花十几分钟就在按那个皮球:“怎么清静、怎么清静”;有的人好像信手拈来,随着这个磬声慢慢地隐没,我们的心也越来越放松、越放松。




图片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特征,用心理学家或者哲学家的话来说,叫“我思故我在”!怎么样保持这个念头能够清净,甚至无念。明明这个“我”是活体的“我”,怎么让这个“我”特别的宁静、超脱,成为无我的状态,变得透明,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每个人都要去琢磨的,静下来之后,每个人都要去看自己,我怎么静的呀,为什么我不能静啊?


实际上就是“我”的这个主体意识,我的一种习气、惯性。就像人的心脏,或心脏的那个气一样,有的人心很大,一静,他就静了,就无我了。有的人一说可以睡了,他“呼”两秒钟就睡着了,因为他的心的那个量很大。有的人心一直是揪着、揪着。从更深层的来说,就是我们的这个气脉是抽抽的。气脉很顺的话,就非常容易入很甚深的定,很甚深的寂静。如果我们的这个脉是佝偻的,紧缩着的,我们的那个心都是缩着的,你就很难放松!



图片




福报篇



所以,我们白天修福报:去出坡劳动,实际上就是锻炼自己,积累一点我们入定的资粮。因为入定,需要放松、放松!为什么放松不了?因为这个心的脉紧缩着。心的脉紧缩着,不单我们很难入很甚深的定,我们这样的人的福报也好,福禄寿也好都会很有限。为什么叫量大福大?福大也跟你的心量有关的。一个心老是抽抽的,这个人的气量就小,就是“小气”的人。锻炼布施的人说布施,他们就布施!布施的人他不知道钱好吗?把自己拥有的、自己珍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样的人就是锻炼他的心量。表面上看施舍的是财物,实际上他的心量拓展了;心量拓展了,心气就大了,心气大了,这样的人谁都喜欢他。人见人爱的人,他的人生路就很广,所以财路就广,别人有发财的机会就会提供给他,所以量大福大!


从俗人来讲“人活一口气”,但实际上修行到甚深的时候,这个气就转变成了另一种形式,不是那么肤浅的气了。从肺的活动,可以甚深了之后,你要转为胎息。胎息就是整个的体表,我们的皮肤都是会呼吸的。这个也还属于肤浅的。



图片
图片




浩然之气


孟子讲的:人有“浩然之气”,浩然气是什么气?肯定不是呼吸的气。天地间有浩然之气,这就很厉害了!对佛法来说,如果只是领悟到那个浩然之气,而没有三皈依,没有佛法的空性见的话,它还不能属于佛法。但是如果我们是佛弟子,你哪一天证得这个,你体悟到了浩然之气,那是很了不得的。那个可以说是报身佛的状态了!但是法身佛的气是什么呢?在《楞严经》里面就讲“地水火风”,气就属于那个风,“真风性空,真空性风”,又归到这个里面了,这就更究竟了,这就是佛教的见地了!


平时锻炼我们的心也是这样,除了锻炼实践,我们还要听经闻法,要建立一种见地。了解佛教徒不共的见地,老佛爷传的是什么,别整到后来整的是外道见,跟练气功的一样,这就不是佛弟子了。明白佛弟子不共的见是什么,佛的见是什么,什么样的修行见可以了生脱死。


在我们修行当中,见地的正知正见的确立,有时候比这个行为还要重要。尤其正法眼藏,我们禅宗就说佛弟子要重见地,见地是我们正知正见的标志,境界、行履,哪怕你修成气功大师了,乃至外道的神通都有了,这也不算什么,这个反而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图片



所以我们禅定的时候,你会发现为什么入不了定啊,就是入不了啊,境就在那里啊,天地间那个大境不就在那里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涅槃之体本身就是在那里的呀,为什么我们进不去呢?“我”,这个我与大道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我执。





积累篇



图片
图片




总的来说,讲到底了就是破这个“我”。如果小乘破我是基础的,往往你破不掉,这个“我”都太坚固了。所以就用一种大乘道的方便,我们甚至来寺院出坡,做义工,都可以。说破,说暖位、顶位,其实一秒不到就能证圣果的。这个一秒不到的时间,看似零点几几秒,但是你要想求那一刻是求不到的,靠什么呢?靠平时积累。要一下子现前无我的圣果不容易,那我就慢慢积攒,成为“亿万富翁”,等待最后能成的那一下子。


所以,善知识就是带领我们慢慢攒的过程理论上是顿的,但是要在事上它就是渐的。善知识就能知道,怎么带着我们不偏离,并在这条正道上积累资粮。


我们在寺院劳动就是可以无我的、奉献的。念经,念咒,都是可以无我的。这微小的量,这滴水般的无漏法你也积攒着,善虽小,不可不为,滴水虽小,能渐盈大器,就这样一点一点积攒。



图片




当我们把生命投入在这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换法,一种转换。我是有“我”的,我是有烦恼的,但是我贡献的对境是真净之体、无漏之源。佛是福慧圆满的,我来供养佛,就把我凡夫的身口意,在通过供养佛的过程中转换成了无漏的功德。当你用有漏的、凡夫的身口意去奉献给三宝,转换为无漏的功德的时候,慢慢积攒积攒,积攒到一定量上,这个无漏真净的果就会刹那现前!


这个刹那现前是因为前面久远的积累,从量变到最后成了一刹那的质变。我们不要期待着我哪一刻在禅堂里呀,还是在哪里,在什么地方,一下子就开悟了。如果这个“果”和我们在三宝地里慢慢积累这个“因”比起来的话,“因”更重要!但往往我们不觉悟,我们不知道这有什么重要。




图片



在娑婆世界的难,就难在三宝能显现出来,很多修行人是隐蔽功德的。所以三宝能显现出来,具足三宝形象,具足三宝的功德,这样的对境在娑婆世界是非常非常难,非常非常难的。娑婆世界有一个三宝的道场,比在宇宙里有一个清净的佛国还要难。不知道这种形象的比喻大家能不能理解,能不能融到心里去 —— 在这地球上找到一个清净的道场,要比在这个宇宙里找到一个清净的佛国还要难!


所以,我们在三宝地里会发生这么神奇的置换效应,把我们有漏的、烦恼的身口意,通过对三宝的恭敬供养,就转换为无漏真净的功德,每天积累、每天积累。每天我问大家:“清净否?”你回答“清净”,好了,今天就算数了,这个“存折”就存起来了,“保险柜”里锁好了。



所以,平时锻炼我们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心境锻炼得越好,就可以入很甚深的定!




图片




图片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图片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图片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相关文章
· 正确的事要持之以恒,崇简习勤
· 认真一份,就有一份的收获
· 修行路上平平凡凡
· 如何正面建设心灵?
· 要束缚还是自由,选择很重要
· 时间真的平等吗?
· 要摒弃修行中的杂音
· 什么样的砖,才能砌出解脱的宫殿?
· 谛闲大师 | 念佛,今正是其时
· 如何找回“本然净心地”?
· 请放下情绪的“我”
· “恭敬”这条底线,你必须牢牢守住
·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 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 你的知识,有没有用对地方?
· 这是佛菩萨的大愿啊
· 将生命“镶嵌”于成佛之路
· 在简洁清苦中,活出生命的禅悦
· 佛法,每天听一点,终会聚沙成塔
·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转识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