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初三
纪念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圆寂日
六祖慧能大师(638-713),亦作“惠能”,唐代高僧,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由皇家引入我国后,近二千年来,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护持、译述与弘扬,宗派纷呈,妙谛流布。其中又以六祖慧能大师“顿悟自性,见性成佛”为代表的禅宗的弘传,给佛教中国化谱写了有力的篇章。六祖的禅法,其门下人才辈出,为后世学人广开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的悟门,让人能从现实生活中,直接体认本具的无住妙心,去除妄想的系缚,获得解脱的喜悦。值此大师圆寂纪念日,我们一起来回顾,六祖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珍贵的教授(文字出自《坛经》):
什么是福田: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欲学无上菩提:
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没意智:不长进,没出息)
自性的样貌: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菩提般若之智: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摩诃般若波罗蜜: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若欲入甚深法界: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
众生与佛: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何名无念: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常自见己过: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何谓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南华寺灵照塔
无相、无念与无住: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如何自性不动: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何名坐禅:
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何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无相忏悔: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皈依自性三宝: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上图为南华禅寺六祖真身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