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叉难陀法师(公元652~710年)梵名Sikshananda 。又作施乞叉难陀。译作学喜、喜学。于阗(新疆和阗)人。善大、小二乘,旁通异学。
实叉难陀为唐代译经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
武周时,武则天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即遣使访求并聘请译人,实叉难陀三藏法师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经》梵本来华。他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与菩提流支、义净等法师,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是即新译《华严经》八十卷。
实叉难陀三藏法师来华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于阗所传的大本《华严经》,他在大遍空寺主译《华严经》时,由菩提流支三藏和义净三藏法师同读梵本,参加笔受、证义的有弘景、圆测、神英、法宝、法藏等法师,缀文的为复礼法师,至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完毕,共计八十卷。
接着又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在洛阳三阳宫重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由沙门复礼、法藏等笔受、缀文,至长安四年厘定。以上两经,武后都亲制序文弘扬。在此期间,他还译出属于华严部的《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和《普贤菩萨所说经》各一卷,属于宝积部的《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属于大乘律部的《十善业道经》一卷,属于秘密部的《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等陀罗尼经四种、四卷;另有《右绕佛塔功德经》和《大乘四法经》各一卷。参加笔受的还有沙门波仑、玄轨等,监护译事的是太子中舍人贾膺福。另外,被广为传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亦题为唐实叉难陀三藏法师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 实叉难陀译
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钞本
据《开元录》载,他译的经共计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在这些译本上,他表现出一种独有的译风。就他的时代说,是在玄奘三藏法师新译流行已三十年之后,应该受到新译的影响,而他的译文以简约顺适为宗,倾向意译,反和旧译更相接近;甚至许多法相名目,当时已有比较正确的意译或音译的,反不采用,而仍沿袭鸠摩罗什大师以来的旧译,因而他所译《华严经》,在译风上完全是旧译的继续,《楞伽经》亦复相同。这当然和其时参加译场笔受、缀文者的好尚有关。这形成实叉难陀三藏法师译籍的特征,并对此后的译经产生影响。
实叉难陀三藏法师后来又在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续译诸经。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他以母亲年迈,请求归省,朝廷特派御史霍嗣光送他回归于阗。
唐中宗即位,再度邀请他到长安,住大荐福寺。未遑翻译,即患病,于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圆寂,享年五十九。圆寂后一个月荼毗,舍利由他的门人悲智法师和唐使哥舒道元护归原籍。后人便在长安法师荼毗处,建起七层浮图以为纪念,号称华严三藏塔。
长安-华严三藏塔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