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
FORIQINGLIANG
寻 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长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觅处,但闻枫树晚蝉吟。
见 迹
水边林下见遍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见 牛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柳岸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得 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霞深处居。
牧 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修行的菩提道次第
FORIQINGLIANG
我们禅宗有个牧牛图。刚开始只有牛的概念,看不见牛在哪儿的,那找吧,找也找不到。后来听到幽深的山林里传来牧童的笛声,能听到牧童笛声也不错了,牧童就是放牛的,放牛娃找到了,就离牛很近了。
再进一步,看到牛了,那个牛浑身都是黑的;再慢慢地,牛的头开始变白了,然后脖子也开始变白了,胸脯也变白了,前面身变白了……最后,只有尾巴才是黑的,全身都是大白牛了。
祖师就是用这个比喻来让我们明白修行的一个菩提道次第。
那个黑就代表我们的我执、我见、有为法、生灭法、有漏法,白就代表戒定慧的清净法身德。所以,经典里也讲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
法身的本体虽然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但我们修证的因地的人随着自己的资粮和智慧,有渐证、分证和顿证的区别。一般的人都属于分证的,资粮增加了,破无明了,才能显出法身。
这说明业障也是可以破的,业障要仗着功德力来破,业障破了之后,功德力再进一步增长,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处处是解脱
FORIQINGLIANG
我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是要这样慢慢地,先要去熟练,然后才能得受用。你不能依着祖师的论来抬杠,六祖大师都说了:“菩提作么长?”那菩提还怎么长?
六祖大师代表着果地的境界,到了果地就是“说似一物即不中”,不要说烦恼他不承认了,佛他也不要听的,所以,赵州禅师有语:“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你跑到禅堂里说个“佛”字,让你洗禅堂洗三天。
如果最后你修到无我了,那其他人又跟你抬杠,你怎么“无我”了,你这人不是在那儿吗?虽然那个五蕴的“柴篱笆”还在,但是般若光已经不受它障碍了,已经超越出来了,这有什么矛盾呢?
所以,从般若体性上,从佛的智慧角度来说,照见五蕴皆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是不矛盾的。你不要跟佛抬杠说:“你不是有‘我’吗?你虽然讲无三十二相,你不是有三十二相吗?”
佛陀的三十二相不妨碍祂的无相;佛陀虽有丈六金身,但不妨碍祂以法界为身。佛陀以法界为身,又应现在每一众生前,以三十二相、丈六金身应身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不矛盾的。
但是我们人想什么都是单路的,都是单维思维,所以,佛陀跟我们说:“众生处处著。”众生就是执著,他就是束缚相,不是解脱相。但对圣者来说,处处解脱,无一法可以缚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