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聊一聊 “劳动产生业力”的内涵

2024-04-30 21:37:00 发布: 人气:10
图片
图片






图片



出家人也是劳动者





劳动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所以我们宗教教职人员也是劳动者。


我们出家人不仅是劳动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而且出家人的劳动有可能是其他劳动者无法代替的。


三维之内的工作大家都能做的,但是“无量光无量寿”这个提升维度的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而且出家人这个工作是非常专业的。


尤其现代科学日新月异,我们甚至陶醉在快速进步的科技成果中。科技还只是属于工具的范畴,实际上从古到今直至未来,作为人类文明很重要的部分——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是不会减弱的。


所以,佛教传承至今三千多年了,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图片




劳动不一定产生善业






古往今来,劳动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但是,劳动一定产生善业吗?


佛教告诉我们,业分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就是对自他、对宇宙、对自然都是有利的,对祖先、对子孙都是有利的,这叫善业;恶业与之相反。还有一种叫无记业,不善也不恶,是一种混沌无知、愚昧的状态。


佛法的业是什么业?叫无漏业,是功德法财。世间的业是有漏业,什么叫有漏业?就等于没有太大价值,此时的业力制造了下一个轮回,只不过是绵延轮回中的一个推动力,所以叫有漏的业力。


纵使我们做好人、修十善业,哪怕是能升天,在佛教里说升天也是轮回六道啊!天人如果放逸起来,造的业比我们人更加严重,因为天人有能力把自己所有的福禄寿全部都提取掉。我们人跟猪狗比起来,造恶业的能力更大,因为我们有比它们强百千万亿倍的能力。


所以,这个劳动节,我们来一趟佛门三宝地,要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要对“劳动”来一次新的认知和探索。




图片




与佛菩萨建立契约






我们古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生活,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为什么不提倡物质上的富有呢?因为要打开心灵幸福的源泉,首先在物质这一方面就要少欲、节流,这样我们才会长治久安。


我们现在提出要“青山绿水”,首先就是不能破坏山和水,所以我们老祖先说“安贫乐道”,还有“开源节流”。我们老祖先留下的自然资源,我们现在如果恣情忘义、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停地去榨取、甚至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的话,对我们的子孙来说,我们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啊!


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人本身就是“猛于虎”啊!也正是这种无明、愚痴的生命洪荒之力,制造着我们无边的轮回呀!


我们不能依着无明、愚昧的洪荒之力在这世界活着,我们要理性地活着。所以,要进入佛门来精炼自己、开发智慧,我们的行为、语言和思想要入圣贤的准则,要跟诸佛建立一种契约的关系。


佛门的戒律是什么?就是向佛承诺,就是纳入圣贤文明的契约序列里去,最终完成转凡成圣,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佛法可以让我们的劳动产生无漏业,可以让我们跳出轮回。




图片




一切圣贤之所为





我们古人说“鲤鱼跳龙门”,鱼跳过龙门就变成龙了,还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火凤凰在光明灿烂的火焰里完成生命的升华。所以,文殊菩萨举起烈焰的宝剑、智慧的宝剑来淬炼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火中去锻炼,去粗存精,转染成净,改变我们的人生,这就叫修炼。

 

所以,“劳动”这两个字所产生的结果,要看我们赋予劳动什么样的内涵。有的是产生恶业的劳动,有的是产生善业的劳动;有的是世间轮回业力的劳动,有的不仅是自己出世间,还广度一切众生都出离苦海,那就是一切圣贤之所为的事情。

 

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我师父:“一个人一天做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不容易呀。”佛门里一代一代的修行者,从选择了信仰那一天开始不改初心,这叫“不忘初心”;对当初的那一份善念不忘失、不间断,这叫“方得始终”。始终坚持在理性的智慧之道上,始终坚守在慈悲众生的情怀里。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五一”特辑 || 修行人也是劳动者
· 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套娃”
· 去寺院体验生活要注意什么
· 修行人是在福田上耕耘的人
· 信佛,是这样信的
· 如何与菩萨相应、与大道相应
· 趋吉,避凶
· 看到他们、想到他们,就知道佛陀的悲心愿力从来没有离开
· 训练我们的虔诚心
· 空心,才有希望
· 修行如果能了生脱死,还愁啥?
· 相信吗?到了这里,有后悔药可以吃
· 学会,向佛菩萨“借贷”
· 祖先文化里蕴藏的大智慧
· 怎样保护别人的善根?
· 出家人怎么看待亲人离世
· 在这里,打下人生的“底稿”
· 有心,你才能通过文字去探索大道
· 你愿意,那就有希望
· 让生命具有谦卑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