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初四,
恭迎文殊菩萨圣诞
2024年5月11日,农历四月初四,
恭迎文殊菩萨圣诞。
文殊师利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是七佛之师,
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
是智慧的象征,
与“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愿”地藏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并称四大菩萨。
建立道场|摄受有情
《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云:“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及有无量无数诸天、龙神、药叉、罗剎、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恭敬于是。’”
经中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省之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之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犹如垒土之合,因名为五台山。此山气候寒冷,夏无炎暑之热,又名为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台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
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
称为“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
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佛。
在《央崛摩罗经》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肋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
菩萨身是为度化众生的方便示现。
佛经中言:
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
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
又言:佛灭度后,一切众生,
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像者,
百千劫中,不堕恶道。
文殊菩萨右手所持物,
称为智慧焰剑,
左手所持为莲华上之般若经典。
象徵文殊菩萨的智慧出如利剑,
可摧毁愚痴,
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典。
菩萨手中的智慧焰剑是砍向自己的,意思就是修行是修自己的,不是修他人。
文殊菩萨五字心咒(又称五字真言)“嗡 阿惹巴匝纳 谛”,出自《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
“嗡 阿惹巴匝纳 谛”
它的重点就是五方五部佛
每一个字都代表一方佛陀
“阿”代表中央毗卢遮那佛,
“惹”代表东方不动佛,
“巴”代表南方宝生佛,
“匝”代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纳”代表北方不空成就佛;
五个“谛”代表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代表诸佛圆满的戒、圆满的定、圆满的慧、圆满的知见和圆满究竟、离于一切、从一切知见透脱出来的大光明。
五字心咒,对于修行成佛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一个成熟的高级软件,有特别甚深的内涵。
文殊菩萨心咒是人们持诵最多的咒语,念诵文殊菩萨五字心咒,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平时常念此咒能使您慢慢开启智慧大门,获得聪明才智,破除烦恼、障碍,事事称心如意。
持诵文殊菩萨五字心咒,能灭除罪障、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能得大智慧,获大闻持及无尽辩才,证悟一切诸三昧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菩萨
最重要的修行窍门
在修行上,文殊菩萨还为我们总结了三个最重要的标志:
(一)出离心
作为凡夫,我们要认知轮回的过患,对三界生起出离之心。这是最主要的。四谛法里说苦谛、集谛,苦从哪里来?就是因无明而造惑业,然后感召了苦报。
要破无明不仅需要开智慧,而且必须要有选择。选择终止诸业的相续、产生苦报的因,这就是“断集”。
(二)菩提心
当我们能够现证五蕴皆空、诸法无我,当欲界、色界、无色界对我们自身的束缚越来越小,当我们的智慧越来越透脱,我们还要生起普度众生的心。度一切如母有情究竟离苦得乐,把众生都救出三界,这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大乘的标志。
(三)清净心
无论是小乘道的自己出离,还是大乘道的救众生出离,都不能够离开般若空性的清净见。如果说“我”是人格、“无我”是一种法的话,那这个法里也是“无我”的,这个法里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所谓众生,也只不过是诸法空性之一。
安住在这样的空性里自利利他,这就是空性正见,这里面就不会再产生我执、傲慢、有所得想。这样的空性越周遍,我们生命的资粮乃至成佛的菩提资粮就越来越多,修行也不会走弯路。而一旦执着,一旦缺乏了空性的见,那我执就会增长,就又会变成轮回的因了。
出离心、菩提心、清净心,这是文殊菩萨传给我们的修行的三个主要窍诀,也称为三主要道。
大乘佛教里,几乎每一个宗派都有文殊菩萨的修行窍门,但总的来说就是这三主要道,就像标志一般。我们同为佛子,要明白这个修行的道理。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