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五台山,是佛陀在经典中亲自为我们介绍文殊菩萨示现的、常居于此的刹土。因以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所摄,所以五台山也被称为“第二金刚座”。
一切诸佛以诸法空性为座,前际后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坐处。所以从菩提迦耶菩提树下的金刚宝座,到五台山的金刚宝座,都是连为一体的。
虽说迷者为众生,但对于众生来说,我们的本觉以及本觉的特征是恒久不变的,它跟十方诸佛的金刚宝座是同体的。
只不过我们没觉悟的时候,我们的本觉处于“隐”的状态,我们也不得它的受用。但它的本性一直都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祖师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辜负自己的这个圣性,不要辜负己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佛性的。
《法华经》里说,佛性如衣中宝,如流浪的贫子本有却不被所知的万贯家财。因为不知道,所以他为了一口饭食四处奔波、遭受欺凌。我们学佛就是要找回自己本有的佛性,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就是为了觉悟自己的佛性。
觉悟了之后,这一觉就开天辟地了,这叫“始觉”。再以始觉觉本觉,一下子就会发现自己的“衣中宝珠”,发现自家财富,这时候就可以布施、供养、精进,六度万行了。
一切菩萨的事业,实际上就是佛性的利用。觉悟了佛性,拿它干什么呢?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当佛性的无边力用发挥起来时,这种力用会产生无限的功德力和资粮。但虽然我们后天有无边的资粮可以积累,它还是应于先天、应于本觉。所以《金刚经》里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指的就是当用佛性的无边力用去广度众生时,实际上本性还是无为的、清净的。
本觉是本体,是能成佛的主因;积累的无边功德资粮,是所修的功德。虽然所修的功德圆满,最后还是要归于它的本体,这个本体还是无功用的。
所以,《金刚经》里说,即使广积资粮,即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对佛陀来说,这都是无所执着的,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要离诸相,去三心。佛陀既于诸殊胜善法都不取相而住,更何况恶法呢?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就代表诸佛菩萨的一切善法。
我们众生呢?既不懂善法,又天天处在非法里,最后自他轮回不断。这就是众生与佛的区别。虽然大家同有佛性,这个佛性跟十方诸佛是同体的,但是众生因为不觉悟的缘故,始终处于颠倒迷惑、背觉合尘的状态之中。
背离自己的本觉,把自己局限在唯物的世界观里,执诸相为实有而起人执、法执,在业力里妄认为己,于业报中执一切为真实而不知晓此是业力的流转、因缘的和合。进而,贪、嗔、痴就会产生,害己害他的恶法就会生起。
如果众生觉悟了,那这世界一定是庄严的世界。佛法可以究竟地利乐有情、真正地庄严国土。佛法不仅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应当趣向的皈依处,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出路。依着佛法可以离苦、可以得乐,并最终可以得涅槃、证菩提。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