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的功德,投映在我们的心湖

2024-06-29 00:01: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三皈依

缺一不可




学佛能够直抵本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无论几千年过去了,我们都可以直接挂钩。只要僧众一聚会,做任何法的时候,佛陀都会现前。因为佛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祂是不受时空障碍的,这就是佛。


舍利能不能代表佛?舍利不能代表佛。《金光明最胜王经》里就讲得很清楚,虽然你恭敬舍利可以得到恭敬佛一样的功德,但是真正的什么舍利最重要?还是经书法宝。所以《金刚经》里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经典所在之处也不需另安舍利,它就代表塔庙。


虽然经典重要,但三藏经典能不能代表佛的智慧?还不行。什么能代表佛的智慧?僧宝。经书只是智慧的载体,这个载体本身是不能代表佛的,僧宝才是佛陀智慧的传承者。所以要皈依佛、皈依法,还要皈依僧。尤其我们现前的僧宝,如果能成为承载佛陀智慧的僧宝,那就了不得了。







图片

- Buddha -






三皈依

要先皈依佛




虽然说法宝很重要,一切诸佛从法里生,但是我们三皈依的时候不能先念“皈依法”,还是要先皈依佛陀,因为佛本身就是周遍的;


虽然僧宝传承着佛陀的智慧,但我们也不能先“皈依僧”,讲到底了,僧宝能成为僧宝,是因为我们有这个信念,我们“皈依佛”就能够真正皈依到佛,因为佛本身是现量的。


法作为佛的智慧,佛说任何经典的时候,都没说我全部说尽了,都是叫“增一劫减一劫也说不完”。《华严经》那么多,佛说在那里是最小部。《楞严咒》我们觉得很长了,但这只是沧海一粟。


图片




念佛时

佛当下就在




佛是广大的,法是广大的,僧也不仅仅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些僧,还有大乘常住贤圣僧。从贤圣僧的角度上来说,佛陀、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都属于僧数。只不过他兼顾了,既是僧也是佛。就像文殊菩萨,他既显声闻僧,也显菩萨僧,而文殊菩萨的本质、本体也是佛,所以文殊菩萨也是佛宝。


我们知道皈依的是大乘常住三宝,这样学起来就特别稳当。没有谁能一手遮天,遮不掉的。佛当下就在的,法也是在的,僧宝也在的。不仅是现前僧团,贤圣僧团都在的。


我们每天念“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讲到底这也是僧团;“南无清凉山会上佛菩萨”,这也是僧团;“南无安居会上佛菩萨”,我们依着安居法而行,这是佛陀时代祂老人家亲自定的,请问祂每一个夏安居的功德会消失吗?如果消失,那就不叫功德了,每一场安居的功德都是不灭的。


图片


我们念“南无安居会上佛菩萨”,所有安居的功德马上就会现前。这就是“念佛有佛”,你念佛,佛当下就在。


事实上,你不忆念,他也在,他只是不现。既然佛始终都存在,你不念,那对你来说就是损失嘛。所以我们要多念,念得越多,生命里跟佛相应的份额就越多。


佛是功德,是无漏的、解脱的、圆满的。我们念佛,佛就投入我们的心中,所以经典里说“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如果把我们的心比作一片湖水,我们念佛的时候,佛的功德就会投映在我们的心湖之中。无论何时何地祈祷佛陀,无论祈祷哪一尊佛陀,都会得到像佛陀在你面前一模一样的功德加持。



——2024年6月24日妙吉祥法堂开示



图片

▲众生所愿乐,念佛得圆满




经典记述


《金刚经》:“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到寺院就要听招呼,不管你水平高低
·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 五台话端午之生死观 || 在这里,安身立命
· 夏季如何驱离蚊虫?这个方法赶紧用起来
· 人生苦短,“短”在哪里?
· 往佛咒里,存点功德
· 理解了《心经》,你就不怕了
· 中华文化的 “ 一以贯之”
· 求解脱, 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世界观
· 为什么吃素?因为吃的每一个众生都做过自己的亲人
· 一念之善,如何有无边的资粮?
· 一个人有了福报,路路都通
· 你是不是想,找一位好师父?
· 修来的福报要回向解脱道
· 五台话端午之生死观 || 生命成长,原来有三个层次
· 国际禁毒日 || 生活中潜伏的这些“毒品”,你注意过吗?
· 当生命足够成熟时,你会理解他的伟岸
· 把你“打包”,带到极乐世界
· 这是佛弟子不一样的幸福
· “人生苦短”,短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