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2024-06-28 21:4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图片




第六篇章

生命成长的三个层次


《说文解字》中指出:“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即前进、进化;“命,使也。”以“使”来解释命,经过发展演变,“命”这个字就主要有了三层含义,一是性命,二是使命,三是命运。


中国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有思想、有精神生活,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相结合的高级生命体。因此,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就具有生理、心理、心智三个层次。


图片


一是生理成长。《朱子语类》云:“知寒暖,识饥饱,好生恶死,趋利避害,人与物都一般。”人的生理成熟与其他动物是一样的,只要有饮食、睡眠的保障,维持“生”,其它生长阶段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生理的成长是我们无法自主的,没有一个“开关”让我们可以决定身体的生长进程。


二是心理成长。心理成长,就是对世界的观察、对圣贤言教理解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归到自身来说,就是对自我理性的把握,对自我的情绪管理、对自我的正确人生规划。


人与动物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生理构造上,更体现在心理层面上。我们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从小被狼抚养长大的人类幼童,虽然看上去是人,但生存习性跟狼一样。


生理成长需要饮食,心理成长则需要教育。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人禽之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认为,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别是极其微小的,如果丧失了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这“四端之心”,就是非人, 就同于禽兽。同时他也认为,人如果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而不接受教育,也近似于禽兽。“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理断乳期”,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生理上成熟,心理上却还没有“断奶”,这就形成了一个“危险期”。没有成熟的心理加以引导,生理的力量有时就会变成洪水猛兽,害人害己。很多年轻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感情,身心颠倒。但如果心理比较成熟,就能自我制约,可以把生理的成长导引在正确的道路上。


三是心智成长。我常常在春天看着百花盛开,心生羡慕。一个草本植物,竟然能那么迅速地感知到天地的温暖、春天的回归,那么适宜地生根、发芽、破土、成长、开花、结果。它一年就可以修成正果,我们却被贪瞋痴牢牢地把控着,年复一年,空度时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开启心智成长的大门。


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就是对大道的理解。人除了生物学的DNA、人文素养的基因,最高的生命境界就是契入大道。契入大道的过程,就是心智成熟的过程。心智成熟是一个人生命成熟最主要的标志,是我们的生命重点。


图片


这个时代,很多人连生理层面的生死都糊涂地抉择着,以各种方式自害、害他,报复社会,殊不知,我们的祖先对生命是极为尊重和爱护的。


在《十问》中,尧问舜:“天下孰最贵?”舜回答:“生最贵。”《孝经·圣治章》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间,生命最宝贵;凡是有生命的,又以人最为贵重,因而要珍爱敬畏生命。


儒家

贵人重生




儒家思想从来都有珍重生命的伦理情怀。《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繁育万物,这是天地最高的美德。这其中,就包含了古人对生命朴素的敬畏和珍重。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爱惜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孔子说:“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是从孝的角度出发,提醒人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生命安全。


儒家不主张做无谓的牺牲,也反对轻生、自杀等在对待生命和死亡问题上的不负责任。在《论语》中,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在孔子看来,徒手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这样的无谓的死是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的,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因此,孔子提倡“临事而惧”,主张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对待之。孟子也提倡珍惜生命,主张遇事小心谨慎,不做无谓的牺牲,他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儒家思想中还有“贵人重生”的主张。比如《荀子·王制》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个体价值的肯定。作为“天下贵”的人,首先就要珍惜并敬畏自己的生命。



图片




道家

生命本身存在价值




儒家从人与自然的区别中确定人的生命价值,而道家认为,人的生命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它有没有道德,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基础上,道家提出了“保身顺命”、“见素抱朴”的思想。在道家看来,人在对待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时,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同时,要自觉地摒弃世俗的名利诱惑,让心性回归自然朴素、至纯至真的状态。


道家的生命观又与其“无为”的精神紧密相连。在老子看来,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妄为”,最终不仅是破坏自然,而且伤害自身。只有敬畏生命,不妄为、不乱为,才能以“无为而为”的方式,顺其自然地把生命价值体现出来。









佛家

人身难得,众生平等




佛教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陀要求弟子不仅外出不独行,也不去危险的悬崖峭壁或者虎狼出没、盗匪横行、国政不良的地方。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中的众生,只有人能够值遇佛法,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佛弟子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慈爱他人的生命。


在六道中,人道众生具有其他各道生命无法比拟的殊胜之处。三恶道众生因为众苦煎逼,苦多于乐,故无法修学佛法;阿修罗道众生瞋恨心重,忙于争斗,亦无暇修学善法;天道众生多为五欲尘心所染,过分贪著享乐,也无法修行。只有人道苦乐参半,有时间思考人生,有惭愧心,有意志力,能够发起宏誓愿力,能参究生命的实相,追求真理,有机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经中常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增一阿含经·等见品》)


佛陀常用“盲龟浮木”来比喻人身的珍贵。《杂阿含经》中说,人身极为难得,如大海盲龟,百年一现,有浮轭木有孔,在海上随风飘动,当盲龟浮出水面,其颈正好穿入孔中。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佛以此来比喻人身难得。


《杂阿含经》卷十五中载:“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图片



佛经中讲,从恶趣死,生恶趣者多,如大地土;从恶趣死,生善趣者少,如爪上土。所以,人身难得,人死之后堕三恶道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人道的殊胜非其他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视人生的价值。经中有警示: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古人也有劝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教要求我们重视人生,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珍惜此身,用于修学佛法,求证解脱。


佛教对生命的敬畏也体现在“众生平等”之上。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清净的如来藏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梵网经》又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平等的生命观要求我们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慈爱善待一切众生的生命,不可任意剥夺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物的生命。





慈爱

众生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五台话端午之生死观 || 在这里,安身立命
· 夏季如何驱离蚊虫?这个方法赶紧用起来
· 人生苦短,“短”在哪里?
· 往佛咒里,存点功德
· 理解了《心经》,你就不怕了
· 中华文化的 “ 一以贯之”
· 求解脱, 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世界观
· 为什么吃素?因为吃的每一个众生都做过自己的亲人
· 一念之善,如何有无边的资粮?
· 一个人有了福报,路路都通
· 你是不是想,找一位好师父?
· 修来的福报要回向解脱道
· 五台话端午之生死观 || 生命成长,原来有三个层次
· 国际禁毒日 || 生活中潜伏的这些“毒品”,你注意过吗?
· 当生命足够成熟时,你会理解他的伟岸
· 把你“打包”,带到极乐世界
· 这是佛弟子不一样的幸福
· “人生苦短”,短在哪里?
· 一个最圆满的儿子
· 五台话端午之生死观 || 谈论死亡,是一种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