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智慧深度不同、生命福德资粮不同,对于同样一个对境,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佛陀说法也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根性不同,福德资粮不同,智慧高度不同,得到的受用也不一样。乃至就是四圣道的圣人听闻到佛的法,他的理解也不一样。
要对佛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佛教修行里,有自力法门和他力法门。
自力法门,比如声闻乘修“无我”,一层一层把“我”这个外壳剥掉,从根到尘到识,照见五蕴皆空。这确实很好,我们平时要这样去实践,实践到哪一步,生命的感受都不一样,你可以证明佛陀所说真实不虚。
但为什么佛要告诉我们,末法时代还是要靠果地威德,靠忆佛念佛、求愿往生呢?
因为哪怕你根器再好,你再怎么去实践佛法,相较之下,如果你思维佛法,都觉得自己修得不错,那你师父呢?这一点我做居士的时候就想得很明白。当我对法有体验的时候,我马上就想到:就我们这两下子,刚学两天就觉得有收获,那阿罗汉呢?无量劫修行的这些菩萨呢?更何况佛陀啊!
所以你要通过对法的验证,对佛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才对。不能把修行的体验、自己的这种敏感,变成对我执的增固,让自己远离了佛陀。所有的一切都要回归到,“我们对佛要生起信心来”,这样佛法将是很有效的。
否则悟性再好,如果因为这个悟性增长了我执、远离了三宝,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邪思维。尤其根性好的人,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同样念一句佛号,却 ...
请问同样念一句佛号,你念、你的师父念、印光大师念,会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所以哪怕你对一句佛号很有信心,也一定要好好地皈依善知识来念,要把你个体生命对这句佛号的修持,融入进善知识的悲愿中去,这样才行。因为最后你是靠这个了生脱死的,哪怕个人本事再大,最后也一定是靠善知识接引往生净土的。
所以,为什么要多给自己制造解脱的善缘?因为不知道往生的时候,你跟谁还真有一点法缘,他能想到你,能够从三界外的智慧境界接引你一把,从诸佛的光明中摄受你一下,就把我们从业力场中拎出来。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祈祷自己的善知识。
经典如是说: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亲近恭敬诸善知识。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善知识品》
近善知识,出生死中,最为第一。
——《正法念处经》
善知识尽摄一切善法
——《十住毘婆沙论·四法品》
唯有善知识令不堕恶趣,不退大乘,究竟一切诸菩萨行,成就一切诸佛菩提。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常啼菩萨品》
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啼品》
善知识
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在佛教中的解释是其与恶知识相对,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好人,即为善缘,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
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劝发菩提心集卷中:
准法句经云。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以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为善知识。”
善知识概说有四: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了。
在自己的业障净除以后,即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对我们来说,在这四种善知识当中,谁的恩德最大呢? 这要数众生类的善知识的思德为最大了!由于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由于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故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