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不越出此部经典。解放前,悟公上人曾于岱西净观寺讲解《佛说阿弥陀经》,2000年,上人八十岁时,仍弘法不懈,于岱山慈云极乐寺再次宣讲。彼时众弟子有幸将其录制成影,此《佛说阿弥陀经讲记》是上人留存于世的为数甚少、非常珍贵的弘法视频资料。我们将陆续推出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以期你我有缘弟子,犹是当时法宴清众,再睹尊颜,再聆法音,慧露同蒙,莲因共种。
以下为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三课 文字甄选▼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佛又对舍利弗讲:舍利弗,彼国不是单单上面这样子好,常常还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这几种鸟,佛也是慈悲,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有的,故所以极乐世界也具这几种鸟,这样我们相信了。白鹤,我们大家晓得,白鹤来了就是吉祥的。孔雀现在我们乡村都没有,你到上海西郊公园,我们都去参观过就有白鹤,有孔雀,有鹦鹉。舍利倒是没有看到,迦陵频伽也没有看到,共命之鸟也没有看到。那么一种野兽我们看到过,一个身体两个头,这倒有。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我们在此地,我睡的房间里,大早上画眉鸟叫起也蛮好听的,“啧咯啰、啧咯啰”,听听比较好听,更不要讲众鸟出和雅音了。单单这画眉鸟,就比这麻雀好听,麻雀只是“切切切、切切切”这样子。
“五根。五力。”
都是三十七道品里的名相,五根、五力。五根就是哪五根呢?一种是信根,第二种进根,第三种是念根,第四种是定根,第五种是慧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五力即“信、进、念、定、慧”,它是更加有力。
“五根、五力”,第五种慧根来讲,就是要放下这个心,扔到旁边,心不要散乱。五力的“力”字就是力量,功用比这个五根还要特别有用。前面的五根慢慢增长、慢慢大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力量、功用了。第一种是信力,第二种是进力,第三种是念力,第四种是定力,第五种就是慧力。五根是“信、进、念、定、慧”,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说这个高低呢,就是一个格外快、格外强大,这样子的意思。
“七菩提分。”
七觉支,是指“择进喜、念定舍”,再加一个轻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轻安觉支。
“七菩提分”就是七觉支,“觉”就是智慧,因为有了前面五根和五力,就有了这七种觉悟。
这七种觉悟,第一种“择法觉支”,就是能够用智慧去辨别各种真的假的。
第二种“精进”,一个是“择”,第二是“进”,择、进、喜,就是能够用智慧去明白真正的道理,不浪费精神在毫无益处的事情上。
第三是“喜”,欢喜的“喜”,就是能够用了智慧,得到了真正的好方法,才能生出欢喜心来。
第四种就是“猗觉支”,猗就是轻安觉支,就是能够运用智慧,不会生执着心,能够去除我们的种种烦恼。烦恼去除了,不会害着我们的善根了,身心轻盈。
第五种是“舍觉支”。就是能够用了智慧,舍去一切虚假的事情,永远不会去想念它。
第六种是“定觉支”。定觉支就是用智慧,晓得心会定下来,不管什么境界,晓得这是虚的、这是真的,不生出爱惜保守的心。
第七种是“念觉支”。用智慧能够让定根、定力和智慧常常均平。所以有些单修福,有些单修慧,这就是没有这个念的功能。要定和慧要均平,因为这种心偏在哪一边都不好。古人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背挂璎珞。”修行也是一样的,要福慧均平。
▲清·无量寿佛图
有一个老修行,他挂单去,挂在深山里。当家师父叫徒弟说:“我们此地不挂单”,他问:“给我晚上这大殿里坐着过夜”?“也不能坐”。那么,把他赶出了山门。
这一天正好是十五,十五、十六的夜,月亮正好。他不肯去外面,已经晚上了,外面很黑。总算有月亮,那么就在山门外打瞌睡。山王土地公来告诉他:“老修行啊,你用功是用功的,但是你劳动不太劳动,你的福德还不够。现在月亮很亮,这山门边上几块菜地都是草,你把它拔光,你的福就会来了。”
这倒稀奇的,山王土地公告诉他。他就欢欢喜喜地,三块地的草,一夜工夫他把它拔得精光。第二天天亮,小和尚开山门来了,一开山门:这咋了,我们菜园的地头本来全是草,现在拔得精光。
就问他了:“师父,这是谁拔的?”
“这就是我拔的,你们里面不能让我住宿,那索性我晚上没事情,佛念念,拔草了。”
小和尚报告师父去了:“师父师父,这位挂单和尚,您不让他挂单,也不肯让他住大殿里,他就把我们三块菜地的草拔得精光。”
“快去叫他,让他发心住此地。”马上,福来了。
所以,劳动非常要紧。福马上就来了。之前挂单都挂不上,现在还要请他来住,还是欢欢喜喜地请他来住。有些事情都怪自己,不能怪人家,说这个地方这么厉害,挂单都挂不进。都是要怪自己,不能怪人家。所以,禅定智慧,要均平合理,不能偏向。
▲宋·长生法会图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三课 终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