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止观具足五种外缘之持戒清净

2025-02-27 21:30:00 发布: 人气:31
图片
图片


《童蒙止观》连载

FORIQINGLIANG

2/28

第二节


图片





第一篇 具缘第一


1、持戒清净

2、衣食具足

3、闲居静处

4、息诸缘务

5、近善知识

图片
图片

FORIQINGLIANG




01

持戒清净


原文/《童蒙止观》

第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 


图片



《童蒙止观》/白话文

如果你要发心修行,想要来修止观,首先要具足五种外缘。

 

第一,持戒清净。正如经中所说:以持戒清净作为基础,才能够生起种种的禅定和灭苦的智慧。所以,出家的比丘应该持戒清净。但关于持戒有三种不同的行人。



原文/ 《童蒙止观》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图片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第一种行人。在不曾皈依三宝之前,没有造作过五逆重罪,后来遇到了善知识,听从教导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了佛弟子。如果能得以出家,受沙弥十戒,然后又受了具足戒,成为了比丘、比丘尼。此种行人从受戒以来,能够清净地护持自己的戒行,从来没有毁犯过戒律,就可以称作是上品的持戒人。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修行止观,一定可以证悟佛法,就好像洁净的衣服布料,很容易被染色。




原文 /《童蒙止观》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


图片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第二种行人。这种行人受了戒以后,虽然没有犯过重戒,但是对于细小的戒律,多有毁损。为了修习止观,当下能够如法地忏悔自己曾经毁犯戒律的过失,也可以称作是持戒清净,能够引发禅定智慧。就好像衣服的布料上曾经有污垢和油腻,如果能够浣洗干净,也还是可以染色的。



原文 /《童蒙止观》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第三种行人。这种行人在受戒以后,不能够坚定的护持自己的心念,各种轻戒和重戒都有所毁犯。依照小乘的教理,如果犯了四重罪,便没有忏悔的法门;但依照大乘的教理,这样的重罪,也可以忏悔清净。所以经中说:于佛法中有两种勇健之人,第一种就是任何恶业都不造作的人,第二种就是造作了恶业但能够忏悔的人。



原文 /《童蒙止观》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想要忏悔罪业,必须具足十种修行来成就忏悔。第一、明信“善有乐报,恶有苦报”的因果道理;第二、对造恶所会引起的苦报,生起强大的怖畏;第三、对自己造作的恶业,深深地感到惭愧;第四、寻求灭除罪业的方法,在大乘经论中,明示了种种法门,应当如法修行;第五、坦白地揭露自己的罪过;第六、断除继续造恶的心;第七、生起守护佛法的心;第八、发起广度众生的大誓愿;第九、常念十方诸佛;第十、观照罪业的本性,是如幻不实的。



原文 /《童蒙止观》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亲睹,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知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出现怎样的情况,才可以知道重罪灭除了呢?如果行持者像上述那样,以至诚的心忏悔罪业时,感受到自己的身心轻快便利,得到了祥瑞的梦境;或者看到了灵异的瑞相;或者感受到善心真正开始发起;或者在禅坐中感受到身体如同白云、影子一般轻安,得近行定,并慢慢的得到了四禅八定的境界;或者豁然贯通,生起了解悟之心,能善知、善识诸法的名相,听闻佛法的经论,就能够解悟其中的意理,因而法喜充满,自然心无忧悔。出现以上种种的因缘,就是破戒障道的罪业已得清净的显相。



原文 /《童蒙止观》

从是已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著。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从此(通过上述如法忏悔,罪业得以清净)以后,能够严持禁戒,就叫做持戒清净,可以修习禅定了。就好像被破损或沾染了污垢的衣服,如果能够缝补浣洗干净,依然是可以染色的。



原文 /《童蒙止观》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如果有人犯了重戒,对犯戒的恶果,生起忧虑惧怕之心,而障碍自己无法修行禅定。虽然无法依据经论中所开示的方法来修行种种禅定之法门,但是,倘若能够生起大惭愧心,在三宝面前如实揭露自己所犯的罪业,断除犯戒的相续之心,坚持端身坐禅,谛观罪业的本性无我,忆念十方诸佛。出禅下座以后,则需要诚心地烧香、礼拜、忏悔、诵戒、持诵大乘经典。这些障碍修道的重罪,自然就会渐渐地消灭,因此而戒行(恢复)清净,禅定就能生起。



原文 /《童蒙止观》


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所以《妙胜定经》说:如果有人犯了重罪,生起恐怖忧惧之心,想要除灭罪障,除了勤修禅定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灭除。此人应当常常在空闲寂静之处,收摄心念,禅修静坐,持诵大乘经典,一切重罪都会消灭,各种禅定境界,自然就会发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童蒙止观》| 智者大师为家兄转运改命而说此书
· 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 I 讲记55
· 极乐莲池里,有一朵为你标名的莲花|讲记54
· 这个世界,连鸟都是阿弥陀佛化生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五课
· 能听闻这部经,不晓得是前生修来多大的福气 I 讲记53
· 知见非常要紧|讲记52
· 这部经,一切诸佛都护念 I 讲记51
· 佛的音声最为殊胜|讲记50
· 一尊佛有无数的名号,一个名号有无数的佛 I 讲记49
· 一切诸佛都称扬赞叹这部经|讲记48
· 佛的法身,毫无阻隔 I 讲记47
· 他的功德,大得说不完|讲记46
· 八圣道分、四念处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四课
· 《唯识三十颂》第十三课|明唯识性与明唯识位(圆满)
· 《唯识三十颂》第十二课|正辨唯识与通释妨难
·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三课
· 《万宇清·五台山赞》 | 听,来自大唐的古曲!
· 新春贺岁 《五台山赞》
· 《唯识三十颂》第十一课|前六识的相应心所
· 《唯识三十颂》第十课|明思量能变与明了境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