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二十五位菩萨、阿罗汉各自宣说了修行成就的法门,佛陀问文殊菩萨,你看哪个法门更适合阿难尊者和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呢?
文殊菩萨回答说,法无有高下,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更对众生机,并且我往昔也是修此法门而成就的。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可以说整部《楞严经》的窍门都在这一段经文里了。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是观世音菩萨向佛陀禀告,祂是怎样从因地修行而证得殊妙果位。实际上也是通过佛陀禀告,来告诉我们众生。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这一句是说,观世音菩萨是在观世音如来面前发了菩提心的。发菩提心后,这尊佛就教授窍诀了。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就直入三摩地了。这里讲的是“窍诀”,佛法无上乘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窍诀。这里的“闻思修”,是窍诀的闻、窍窍的思、窍诀的修,是符合于《楞严经》特色的闻、特色的思、特色的修。《楞严经》的特色,是不说那些世间禅定的,它是一个窍门。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入三摩地就是入正定。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时候就像一个水的漩涡一样,“唰”就漩进去,越来越递进,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就进入到事物更深层的结构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是耳根圆通章最重要的修法部分。观世音菩萨也好,文殊菩萨也好,一切诸佛皆以此法而成就,没有一点点装饰,一路单刀直入。
在“闻”的修法里,“初于闻中”,是入手修的过程,在教证二门中完全属于修证,不是教了。在这个过程中就体证了一种修证的相,这个相是一种特征,叫“入流亡所”。也就是说,在这个闻中,入流的时候会“亡所”。原本“我”和“我所”是对待、对立的,但入了这个流之后,就不存在对立了。
乃至在这种正定中再增进下去,“所入既寂”。所入之后的相,也是寂静,这种寂静是非常甚深的。它又有什么相呢?“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在这样的寂定里面,能够再深入,“如是渐增”,乃至初下手的闻和所闻都不存在了,“闻、所闻尽”。再往里深入,尽闻的相都不住,“尽闻不住”,进而达到觉和所觉也都空掉,“觉、所觉空”。这时候的这种定就是本觉是极圆的一种定,“空觉极圆”。
这种极圆达到什么程度呢?空和所空也不存在,“空、所空灭”,这个时候一切的生灭之法尽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实际上就是佛陀所证的无余涅槃,所以“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超越世出世间,世间是三界六道,出世间是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佛,一共十法界。忽然超越了世和出世间的一切名相,而体证十方圆明。
观世音菩萨所体证到的十方圆明的果具有两种殊胜:第一是跟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同一体性,与佛如来同一慈力;第二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谓的“同体”,既与众生同体,也与诸佛同体。所以说我们众生只要求观世音菩萨,无所不应。
世间的电脑会死机,手机信号会不在服务区,但观世音菩萨永远都在服务区。你在梦里求,梦境里应;你堕落到恶道,如果能想起求,地狱道求,地狱道应;饿鬼道求,饿鬼道应;畜生道求,畜生道应;哪怕到了天道,天道求,天道应。所以说若人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与四事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是同等的功德。
耳根法门的最后十方圆明,就是无内无外的大光明。佛证得的无余涅槃,才是我们生命进入到宇宙的本然的状态。
这种本然的状态里是没有什么宇宙大爆炸的,没有地球的成住坏空、生命的生老病死这些外在的相的波澜,它就像深海的世界一样寂然不动。
所以这个法是非常甚深的,是直截了当、一门深入的,叫“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的重中之重就是“耳根圆通”,之前的圆通都叫方便,但是最后第二十五圆通章里面,没有那么多啰嗦的东西,就从一根而入,一根归元,六根消殒,回归于自性,它是直见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
这就像公式一样,我们念的所有咒语都可以带入这个修法里,那时候再看《楞严经》,就看得懂了,如果能修就更殊胜了。
观世音菩萨的这个三摩地是“一路涅槃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层层递进,就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进入更深层的内部结构了,从因到果都是这一路直入的。作为佛弟子来说,只要这样去实践,你就能体验到身心相应的变化,修行就开启了充电模式。
三宝是福慧圆满的,是有无尽宝藏的,谁沾边谁就得益。只要我们打开了信心的“口袋”,诸佛菩萨所有的经典、所有的集会、所有的法会,都是为了我们众生的解脱,连佛都是为了众生而成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