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长老简介
圆瑛法师是中国佛教界近百年来的一代宗师。法师宗说兼通,台贤并重,禅净双修,解行圆融,一生爱国爱教,始终践行报国济世宏愿,是佛教界为人宗仰的一代楷模。
法师生平
圆瑛大师(1878-1953)法号弘悟,别号韬光,福建古田县人。幼读诗书,聪颖过人。十八岁在福州涌泉寺出家,从妙莲法师受具足戒。
二十一岁时,发心行脚参访。先后从当时禅宗名师冶开、寄禅修习禅定,广学大小乘诸经论,多方参访善知识,从通智法师、谛闲法师、祖印法师、慧明法师、道阶法师听经研教。由于他喜颖悟,学习努力,对《楞严经》造诣尤深。
融通教宗
圆瑛大师融通教宗,对于禅净两门都有深刻的解悟与实践。他反复强调,禅净二宗都是如来所说法,只因众生根机不等,故而施设有殊;所以,禅净虽有二名,其实一理,归元无二,不可有所是非。
在佛学思想上,大师以《楞严经》为核心,主张各宗平等,从无门户之见,性相通融。大师尝归纳佛法大旨,略述如下:“佛教以一心为宗,觉悟为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大师先后十主禅林,领众学修,所到之处清规整肃,海众安和;还先后创办和主持多所学院,培养弘法人才,推动佛教事业发展。
护国救灾
圆瑛大师不仅精研教理,广培人才,慈悲众生,更是爱国爱教,是慈悲大无畏菩萨精神的践行者。
抗战期间,圆瑛大师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灾区僧侣救护团,亲任团长,发扬佛教救世的“大无畏”、“大无我”、“大慈悲”的三大精神,深入前线,于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
大师圆寂
解放前夕,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教友和弟子,祈请大师到南洋安度余生,大师均以“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谢绝。
1953年5月,大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同年八月于宁波天童寺示寂。大师圆寂前,嘱托弟子:“发菩提心,严持净戒,弘宗演教,利乐人天。”稍停片刻后,又说:“为法为人为证菩提,爱国爱教爱护和平。”
这不仅仅是法师对后辈学人的谆谆教诲,也是其一生弘法利生、无私利众的写照。
圆瑛大师一生精研教理,圆融通达;
利益众生,无我忘躯。
其大菩萨精神,
是我等弟子学习的楷模。
上图:圆瑛长老法相
圆瑛法师
《劝发菩提心文》 讲记(十二)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此段辨大之相,乃言心愿广大。众生界,即有情众生之界。‘楞严经’云: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无有穷尽(众生业不尽,而依业受报,故众生界不尽)。设言众生界有尽,我愿方尽,以无众生可度,故度生愿毕。
菩提道成:即圆满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两足之尊。自觉觉他,已得究竟满觉。佛道既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此段辨小之相。观三界如牢狱,观者以智观察。三界:一欲界。六欲以下,五趣众生,有男女雌雄,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未曾离欲,故称欲界。二色界。六天以上,四禅天中,初禅(梵众、梵辅、大梵)三天,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三禅(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四禅(福生、福爱、广果)三天,此天复有无益外道天,及五不还天(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即三果阿那含,寄居其中。彼诸四禅,四位天王,徒有钦闻,不能知见。以上十八天,皆名色界。此色非是欲色,但是仍有形色而已。第四禅凡夫天,有欲灭色归空,故有四空天。三无色界,即四空天。不特无欲,而且无色,惟余识神、故称无色界。三界是六道众生依止之处,惑业未空,轮回未出,要在三界内,受果报身,无自由分,故曰如牢狱。五阴色身,是小牢狱。三界,是大牢狱。
视生死如冤家:生死逼迫,是为大苦,喻如冤家,能令受苦,必欲离之。欲离生死苦,故修诸道品,断界内烦恼。但期自度,无广大心,不能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苦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此一段辨偏之相。偏者偏于二边,不归中道。或善于有,或著于空,皆谓之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此著于有,有凡有圣。于众生则愿度,于佛道则愿成。与上真心文中所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度众生,同一大乘菩萨道,智悲双运之作略。何以说其为偏?只因未明中道实理。
菩萨有权教菩萨,实教菩萨。权实攸分,即在若相离相而已。如愿度愿成,有能度能成之功勋不忘,众生佛道之知见不泯(亡也),即是著相:是为权教菩萨。实教菩萨,所修离相,终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度而度,度而不度,无成而成,成无所成。空有双离,全归中道。称真实理而修,是为实教菩萨。若虽发大心真心而修,未明圆理,执有众生可度,认有佛道可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此一段辨圆之相。若知知字,是智照现前,才能了知。自性,是当人自心本性。此性迷时则为众生,悟时则成佛道。因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众生佛道,皆不离自己心性,故不见更有一法,离心别有。若见心外有法,即非正见。
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此虚空二字,莫作虚空相解,若作相解,何为空愿空行空果?纵有所说,总是不当(去声)。当以义解,以字依也。虚空者,广大义,即是依广大心,发广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行广大行(六波罗密行),证广大果(大觉极果)。上即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即是修即无修,证亦无证。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待续】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