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的关系?

2022-09-04 06:00:00 发布: 人气:1
图片



  



修行不是一个理念

是一个观照

是当下的那个观照



图片



净慧法师生平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年。


净慧长老接法于近代大德虚云长老,以中兴佛教为己任,实践人生佛教思想,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禅法智慧。


长老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


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长老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深得虚老器重。长老承虚老之殷勤付嘱,亦以一身兼承禅宗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去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成为中国佛学院首批研究生。


1979年初,长老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相关政策落实、教制建设、寺院恢复等工作。


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直到2002年,他先后当选佛协理事、中佛协常务理事、中佛协副会长。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


1989年,创办国内首家以弘扬禅宗文化为主旨的刊物——《禅》。


1993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净慧法师开示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学佛和做人、学佛和读书、学佛和工作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出现很多误区,出现很多的盲点,也造成个人、家庭、和社会种种的负面的影响、负面的后果。


生活禅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种生活既包括穿衣吃饭、男婚女嫁,也包括我们工作、读书、做人。这些都是生活的内容。我们怎样地在人生中来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呢?这个是生活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图片



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是六祖大师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开示,我们今天重来温习六祖大师的教诫,好像就在耳边,好像是当前佛教信仰当中的很多现实问题的针对性的开示。佛法要净化这个世界,主要在世间来净化世间,是要在生死中来了生死,是要在生活中来净化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生死、离开了具体的做人做事,佛法到哪里去落实呢?佛法就成一个谈玄说妙,没有任何针对性的空头理论。


所以说有许多学佛的人,也包括我们出家众,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把修行和生活,把修行和做人,把修行和工作截然地分开的问题。一些人以为只有打坐才是修行,甚至只有自己喜欢的那种方式才是修行,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是什么呢?我们和尚的行话叫做打闲岔,都不是修行。如果只有离开日常生活才算修行,那我们一天有多少时间去落实修行这件事呢?即使是我们出家人两堂殿也不过两个多小时,一天到晚坐香那也是有时间规定的。 



图片



那些正常的佛事活动以外,要不要修行?当然也要修行,只有把念头打成一片,把修行打成一片,修行才有真正的受用,才真正能够解决一点点的问题。所以我说不管为僧或者为俗,认真地落实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才能够真正把修行打成一片,这种修行既包括修禅,也包括念佛。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不做到打成一片,是不会有受用的,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在工作当中也是如此。


修行不是一个理念,是一个观照,是当下的那个观照。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要当下有观照,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不会出问题,你就不会走岔路,你就不会在迷失中生活。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连载(一)|初释经题


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处处都是圆教的理 || 《天台宗纲要》第三十九集





相关文章
· 见庄严人,愿一切众生具佛相好——日诵净行品78愿
· 心的潜能,知多少?
· 手持金刚,恒常安住 | 金刚手菩萨传(二)
· 没有什么可以障碍你的心
· 你的福气里藏着你积攒的善良和努力
· 年轻人学佛千万千万不能钻牛角尖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0)
· 菩萨戒的见地有多高?
· 《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五)
· 千佛曾是衪的兄弟 | 金刚手菩萨传(一)
· 违犯这些规矩,会影响一生的修行
· 【虚云老和尚】不从有心处用功,难证无心
· 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连载(二)|译者殊胜
· 为何要受菩萨戒?
· 竹窗下,莲池大师写了啥?|第八篇:度众生的菩萨,度不度自己呢?
· 天底下无比殊胜的事
· 耳闻其名,能除障碍 | 除盖障菩萨传(三)
· 佛法再殊胜,也不要忘记这个大方向
· 【佛教故事】善念带来乐果
· 善行必结善果,恶行必结恶果(1) ||《地藏菩萨传》(第35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