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具有谦卑的姿态

2022-08-30 00:0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五台山是中国佛门圣地之首。佛陀曾经亲自介绍中国五台山,它是文殊菩萨为这个世界说法之处。几千年过去了,五台山依然屹立着。所以文殊菩萨在佛经里面也被称为“不败者”,祂不叫胜利者,祂叫不败者,就是在任何时代祂都不会衰败。什么不败呢?是智慧不败。所以对生命来说,最终的意义就体现在智慧上。



图片

我们的局限性

图片

困境是一定的吗?

困境是困境吗?

图片


我们的智慧、生命境界,会超越我们的困境。困境是一定的吗?三维空间的障碍是真实存在的吗?那要看从什么角度出发。井底的蛙看天觉得很大,是因为它没有跳到地面上。小溪的水觉得自己很好,当它来到大江河,融进大海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么汪洋一片。所以我们的困境是困境吗?如果从认知、智慧的角度上来说,那只是认知不同而产生的人生局限;智慧升高的时候,这个局限性自然就化解了。 


所以佛陀来到人间,只给我们智慧,祂不谈给我们多少物质。佛陀曾经讲过,“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多精彩、多直指——直指本质。


图片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真实的吗?给它起的名字是真实的吗?这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所讲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高度地吻合。就这一个“道可道,非常道”里面就有三个“道”字,三个“道”字就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宇宙真理的大道,当我们主观去认知的时候,已经偏离于客观的大道了;当我们再把它表述出来的时候,又偏离了。

 

这三个“道”:标准答案的“道”,是第一个“道”;我们非常努力地想去认知它,想去表述它,是第二个“道”;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月亮一样,在每一滩水里面所折射出的月光,是第三个“道”。所以“道”变到“可道”的时候,就是我们人类对“道”的认知。它是被描述的,它跟真正的第一个“道”的层面一定是会有误差的。如果知道这个,我们就能学会谦卑了。我们追求“道”,但是我们谦卑,就会知道我们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活到老,学到老

图片


图片


我们人类需要谦卑,一代一代的人,从青少年到中老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一句话是有谦卑姿态的,在“道”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追随者;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的狭隘、局限,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困境。 


一个知道自己困境的人,就会帮助别人解除困境。有这种谦卑情怀的人,不会让别人陷于困境。就像苦命的孩子早当家一样,一个饱尝人间冷暖的人,他会有一种温度;知道自己局限的人,就会知道我们人类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所以佛陀首先肯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只要有佛性就都能成佛。


图片

天生我材必有用

图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七百多年前的袁枚写的一首诗《苔》。苔,获得的阳光不多,但它依然可以盛开。它盛开的本质和牡丹是一样的,苔花虽看着小,但是它的生命力跟牡丹花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谦卑,但是不要自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材”,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头上都有青天、都有真理。 


懂得了这个,我们既回归了东方的文明,也与西方文明找到了共鸣点。西方的文化,有它的延续性,有它宗教的智慧,它认为人具有原罪性。一个具有这种认知的人,是不会因为自己拥有多少,就高高地凌驾在别人之上的。


东方的谦卑跟西方的原罪,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够使人类文明延续、社会关系和谐。所以中华民族的人民一旦有了儒释道的修养,就会赢得世界、赢得人民的尊重。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第一属性是人,我们一定要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出来。我们作为人,要恢复人的修养、道德,我们要重新回到五千年文明的系统里来。





图片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图片

相关文章
· 头顶如意宝珠丨虚空藏菩萨传(三)
· 老人修行的好处
· 八月初三——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
· 这五样东西再多都不要!
· 六祖惠能大师圆寂日〡大师留下的这些偈颂,句句直指人心
· 向上菩提路,度生作津梁
· 动画电影《长寿王》告诉我们的道理
· 你愿意接受三宝的服务吗?
· 方便行境 | 虚空藏菩萨传(二)
· 七月最后一天|地藏会启增福慧,慈孝门开报亲恩
· 这种业力,靠神通和福报都救不了
· 《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四)
· 吴越王钱俶的菩萨精神
· 未见其人,先闻其德 | 虚空藏菩萨传(一)
· 受菩萨戒最大的回报
· 虚云老和尚:一念觉 一念迷
· 如何科学吃素?您有一份专业级蔬食指南请查收
· 为什么念佛要念到梦里去?
· 破漏的房舍,已经修好了吗?
· 修行如何训练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