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放钵经》云:“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央掘魔罗经》云:“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又云:“文殊师利即是彼佛。”
《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法王子,是智慧的象征。五台山,乃文殊菩萨应化之道场。在五台山,文殊菩萨对不同的众生,化现不同的身相,演说相应的法门。《清凉山志》关于文殊菩萨的应化事迹有如下记载。
波利入金刚窟传
[译文]
唐朝佛陀波利, 是北印度罽 (ji) 宾国人。殉道忘身, 到处探访灵迹。听说震旦有文殊师利住处, 远从沙漠跋涉而来, 特地来礼拜访问。于唐高宗仪凤元年到中国, 到五台山南面, 翻越思阳岭, 俯仰之间, 只见森林耸入云霄, 遍地都是名花。抬头望五座台顶, 内心喜悦欣慰, 五体投地, 对着空中磕头说: “如来逝世后, 众神圣都潜隐灵迹, 只有大圣文殊师利在此山中救拔引渡群生, 教导众菩萨。波利恨只恨自己生逢八难, 没有见过菩萨圣容, 所以远涉流沙, 前来礼谒, 跪求菩萨慈悲普遍覆荫, 让我见一见圣容。说上几句话。”说罢, 流泪悲切, 跪下朝山上行礼。行完礼, 忽见一个老人从山中出来, 用梵语对波利说: “你说是情存至道, 远访菩萨踪迹。然而汉地众生, 罪业实在造得太多, 甚至出家之人, 也多犯戒律。西方国土有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能消除众生恶业。不知师父可带得这本经来没有?” 波利回答说: “贫僧只是来礼拜访谒, 不曾带得经来。”老人说: “既然没有带经, 空手来了又有何益, 纵然见到文殊怎么能认识。你应该马上返回去, 取这本经来, 给这块土地上多苦多难的众生以利益, 就是面见诸佛, 亲奉供养。难道一个文殊还不能见吗?”波利听了这番话, 不胜欢欣喜庆, 拜倒在老人脚下, 还没抬头, 不见了老人。波利悲喜交集, 倍加虔诚, 拼着性命又返回西域, 求到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高宗弘道元年, 返回长安, 把以上的事情详细奏报, 高宗十分高兴, 命日照三藏和波利参与翻译。完成后高宗赏赐丝绢三千匹, 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留在宫里。波利哭着上奏说:“贫道舍生忘死取经, 愿望是普济群生, 不是为了富贵, 希望陛下能开一视同仁之心, 让它流行传布。”高宗怜悯他的志向, 于是留下新翻的唐本, 将梵文原本还给波利。波利于是带着梵本到西明寺, 与僧人顺正等再译, 译完后, 波利带着梵文经本, 到五台山, 进入金刚窟, 竟然没有再出来。有人说, 波利进入金刚窟后, 看见光网庄严, 菩萨真容穆穆, 想到一同来的还在外面, 又出去招呼他们。没转过身来, 圣境就消失了, 只有山洞还在。波利于是在山岩下坐着去世。他所传的尊胜咒盛行于世。
《华严经》说: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 此是如来刹自在。”所以知道金刚窟, 是不可拿圣凡境界思议的。如果佛陀波利进去后没出来, 那就是菩萨的化身, 出来只是为彰明这次应现。出来后坐化, 那就是辞别凡间劳累, 进入菩萨队里了。
普明见圣授长松传
[译文]
唐朝释普明, 济州赵氏子, 刚出家时, 在泰山灵岩寺。听说清凉山后, 扛着锡杖来游, 在南台的北面凿了个山洞修行。有个奇怪的僧人经常来和他谈论。每次谈到烦恼没有收拾, 生死难以预料, 总是言辞激切。相谈时间长了, 只说“努力”。偶然有一群盗贼抢劫, 普明十分坦然, 不害怕也不可惜被抢。异僧来后, 普明对他说了贼来事, 异僧称: “善哉”。后来又有猛虎咆哮着进洞, 普明也坦然自若。虎离开后, 异僧到了, 普明又告诉他,异僧大加赞叹, 又说“努力”。不多久, 风吹雪飘, 很快就积雪数尺, 寒冷几倍于平时。天黑时有个女子, 举止容貌美丽动人, 冻得十分痛苦, 请求寄宿洞室里, 普明可怜她便答应了。女子衣服单薄, 夜深寒逼, 呻吟不断, 请求睡在禅床上。普明开始不允许, 半夜时呻吟声没有了。普明起来抚摸她, 身体冰冷气息微弱, 害怕她会死去, 扶她上了禅床, 脱下自己衣服给她盖在身上。过了一会儿, 再一次触摸, 女子身上又温暖又柔滑, 普明顿时欲火中烧, 按捺不住。正要挨近, 女子却下了床, 普明拉那女子, 女子忽然间消失了。普明于是浑身肉烂, 眉毛胡须脱落, 痛苦无法形容, 不断悔恨自责。日夜哀哭, 忏悔所犯罪孽, 像这样辛苦三个月后。听到空中有声音说: “你没有禅行, 不可度脱。只要吃了长松, 就能除病成仙。”普明虽然庆幸欢欣, 却又自恨不知长松在什么地方。更加恳切悲恻地祷告, 又过了七天, 空中的声音告诉他:长松就在你的庵前, 形状颜色如此这般。普明依言取上服用, 身上的烂疮就痊愈了, 并感到神气轻明。武则天永昌元年八月, 辞别朋友时, 一一说了以上的事, 羽化登仙走了。
千百年来,文殊菩萨显应的事迹,留给后人无尽的启发,我们应该用文殊菩萨的平等心、慈悲心无分别地对待一切,文殊菩萨无处不在,若能够把别人都看成佛菩萨,就一定不会错过见文殊菩萨的机会。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