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家
为一生的修行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为发心出家的净人,举办了一个培训班,法师们慈悲,愿意为大家成为一个合格的出家人做准备打基础。
底子打得好,一生的修行就会非常好,基础很重要。我师父他老人家一出家就赶上受戒,受戒后去观宗寺,就有学戒堂开班招生。经过师父的同意、支持,去报考,观宗寺学戒堂一学三年。
这三年的学习,给他一生修行——教理和修证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是在三十年代,佛学院满满的课程,非常纯粹,而且集大成。
观宗寺的佛学院是谛闲大师创建的。谛闲大师可谓一代高僧,那个时代高僧太多了,说“民国四大高僧”完全不够。谛闲法师虽不在其中,可他老人家稳妥妥一代高僧,培养了很多讲经说法的法子。北方首屈一指的倓虚长老就是他培养出来的,就这一个徒弟,度化了多少众生。
感恩的心
学佛真的是越早越好,路就会很正。佛教界以前很多很小就出家的,像我师父,十岁吃素,十三四岁出家。出家后一边玩着一边就把全部的家当都学会了。年纪大的出家,想全部都学会,真的要根器好、愿力大。不过不管多大年纪,都要有一个长项,要术有专攻。
我们刚来寺院,习气毛病确确实实比较多,多到自己都不知道。一遇到事情就“都是你们的错”,觉得大家联合欺负我。经过一段时间沉淀,慢慢就会知道,知道才会改变,才会说“都是我的错”。
我们是依靠常住这个团队修行的,如果对这个僧团有意见,罪过很大的。要过相当一段时间,才开始有忏悔,才会有感恩。要生出感恩这么高贵的心来,还真不容易的。
至少要这样想,“这个地方没有一寸土地是我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我的”,进入道场的时候充满感恩:这是有人发愿、是大家努力才有的,我能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修行是多么不容易。
SANGHA
虔心恭敬
从出家到现在,我去任何道场都很感恩,“随喜,这个道场修得这么好”;然后再一看有道风,太感恩了,这里面一定有大修行,没有大修行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道风;外在的看庙的形式,就知道这个庙里出过祖师,没出过祖师怎么可能盖出这么大的庙。因为寺庙的凝聚是靠道德感召的,没有道德感召不到。
我们踏进寺庙要小心翼翼地。首先不要打扰常住,谨谨慎慎地,好好地看,好好地随喜:“这个有功德,这个好,这个好……”一个庙只是匾额就够看的:谁写的,什么意思,各种各样的涵义。一个寺院值得学的地方太多了。
到客堂更要小心谨慎,佛弟子,必须要懂规矩、守规矩。有人板着脸“咔咔咔”呵斥,要当是考验功夫的。出来参学,都没功夫,参什么?说两句就翻脸,说明没有功夫。
修行第一个级别就是“无我”。听见不好听的话,就看有我无我了。无我的话就会——“竹疏不碍疾风过,山高岂阻白云飞”。无我,就能保持正念,就不会被言语动心,就能一直保持礼节、规矩。如果香板子“啪啪”两下,神就飞了,这怎么行?还是得定定的。言语、声色的考验,都要如如不动,这才能表现出一个佛弟子的修养,才对得起佛。
去道场、圣地都要小心翼翼。圣地不是指道场,到九华山,能走进几个庙?但是九华山的范围大了,山顶上、水潭边、丛林里,都在地藏菩萨的圣境,处处得小心。
以五台山为例,佛教讲是文殊菩萨道场,道教讲是紫微星住的地方,称为紫府,百千万亿年都是圣地。周朝时候五个山顶就有祭祀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修行的。如果轻心慢意地走在这里,草都会笑话:一点正念也没有,一点道心也没有,一点德性也没有;石头看你都来气……所以到寺庙要小心,到圣地要小心;白天晚上都要小心——昼夜都有天地正神巡游,各种各样不可思议。
初学的人大大咧咧的,不懂这些,不知大道为何物,也不知道天地万物有多玄妙。不知高低,不知深浅。能够训练到知高低、知深浅,也是不容易的。
MANJUSRI Bodhishattva
文殊菩萨圣诞到了,佛的圣诞就现前了。文殊菩萨跟佛的关系是“文殊菩萨者,佛道中之父母也”,佛教里文殊菩萨像爸爸一样,“所有生世唯一父”。我们修在菩提道上,唯一的父亲就是文殊菩萨,生生世世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爸爸。
有时候特别感慨,猪马牛羊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我们人却可以,这体现了人的宝贵,所以我们要不辜负自己的珍宝人生,每天要好好的生活和修行。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