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
古人感叹:无道久矣。
现在全民族急切地渴望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但是问题就在这里——谁能正确表述?
古人感叹:无道久矣。其实早在青铜器时代,对道的表述就已经没有人诠释了。
湖南郴州的三绝碑,是中国的三绝碑之首。所谓“三绝”,即秦少游的词、苏东坡的跋、米芾的书法刻在一块扁石头上,镶在白鹿洞的天然石壁上。
北宋词人秦观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苏轼题跋:秦少游词,东坡居士酷爱之,云:“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把词和跋写下来,世称“三绝”。
宋朝的时候,苏东坡就已经公开评价这首词了,“万人莫赎”,万人也不懂这首词的含义。
这首词不仅是如后人所解释的那样,只是为了表达心情的愤懑和对未来的绝望。如果不用佛法的智慧来理解,这词句还是平淡的,如果是修行且有一定觉悟的人来看,则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Vol.2
超越眼耳鼻舌身意
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
这首词的核心就是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这是秦少游对道的体悟,不管人生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幸好我对道是了知的,与道是相应的。而最后一句更为悲壮——“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体现的是仁人志士的一种人格力量、社会情怀、道义的担当。
苏东坡最后写的一首诗,也是留给后人去猜。“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这句诗的见地是有境界的,境界又是会验证见地的。
当一个人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回光返照的时候,他会通过身心的沉淀进入更细微的世界。
越粗大的世界,越粗重的烦恼,越是生灭的、不坚固的;越是内在微细的世界,越是稳定的,乃至是不增不减的。如果我们能够站在金刚大地上,就是站在了诸佛常乐我净的世界里,就这么简单。
Vol.3
生命的意义
小乘法就是要从这个粗大的“我”入手。我们生下来之后,一直用感官触摸这个世界,再用返回来的东西界定这个“我”。所谓的“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最粗浅的“我”。
苦谛说这个状态是苦的,天天有漏、天天烦恼、天天生灭,哪里有个“我”呢?
我们成长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在所谓的这个“我”的世界里,难受的不得了。痛苦哪里来的?有人说那是成长的痛苦、青春的痛苦,不是的,这是迷失的痛苦。顾影自怜,“影”不是我,“怜”也不是我,那个“顾”其实也不是我,想想都觉得那么可怜。
十几岁时,当错误的世界观在我们的心灵里延展,知识性的东西并不能启迪心灵的世界,没有道学滋养的生命,是那么干枯、脆弱。就会被这种苦逼迫着,让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回答人生意义的学问。我们现在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学习佛法,并且能受戒,既而入定,再突破表层的东西,就是跟佛陀接轨了,佛陀的功德就会彰显在我们个体的生命里。我们依着佛陀的智慧,就能延展我们生命内在的功德。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