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影自怜的“我”中走出来

2022-05-25 21:3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Vol.1


古人感叹:无道久矣。



现在全民族急切地渴望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但是问题就在这里——谁能正确表述?


古人感叹:无道久矣。其实早在青铜器时代,对道的表述就已经没有人诠释了。



图片
图片

踏莎行 · 郴州旅舍

秦观 【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FORIQINGLIANG


湖南郴州的三绝碑,是中国的三绝碑之首。所谓“三绝”,即秦少游的词、苏东坡的跋、米芾的书法刻在一块扁石头上,镶在白鹿洞的天然石壁上。



图片

北宋词人秦观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苏轼题跋:秦少游词,东坡居士酷爱之,云:“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把词和跋写下来,世称“三绝”。 



宋朝的时候,苏东坡就已经公开评价这首词了,“万人莫赎”,万人也不懂这首词的含义。


这首词不仅是如后人所解释的那样,只是为了表达心情的愤懑和对未来的绝望。如果不用佛法的智慧来理解,这词句还是平淡的,如果是修行且有一定觉悟的人来看,则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Vol.2

超越眼耳鼻舌身意

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



图片


图片



这首词的核心就是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这是秦少游对道的体悟,不管人生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幸好我对道是了知的,与道是相应的。而最后一句更为悲壮——“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体现的是仁人志士的一种人格力量、社会情怀、道义的担当。


苏东坡最后写的一首诗,也是留给后人去猜。“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这句诗的见地是有境界的,境界又是会验证见地的。


图片

观 潮

苏轼 【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当一个人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回光返照的时候,他会通过身心的沉淀进入更细微的世界。


越粗大的世界,越粗重的烦恼,越是生灭的、不坚固的;越是内在微细的世界,越是稳定的,乃至是不增不减的。如果我们能够站在金刚大地上,就是站在了诸佛常乐我净的世界里,就这么简单。



图片


Vol.3

生命的意义



小乘法就是要从这个粗大的“我”入手。我们生下来之后,一直用感官触摸这个世界,再用返回来的东西界定这个“我”。所谓的“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最粗浅的“我”。


苦谛说这个状态是苦的,天天有漏、天天烦恼、天天生灭,哪里有个“我”呢? 


我们成长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在所谓的这个“我”的世界里,难受的不得了。痛苦哪里来的?有人说那是成长的痛苦、青春的痛苦,不是的,这是迷失的痛苦。顾影自怜,“影”不是我,“怜”也不是我,那个“顾”其实也不是我,想想都觉得那么可怜。


十几岁时,当错误的世界观在我们的心灵里延展,知识性的东西并不能启迪心灵的世界,没有道学滋养的生命,是那么干枯、脆弱。就会被这种苦逼迫着,让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图片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回答人生意义的学问。我们现在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学习佛法,并且能受戒,既而入定,再突破表层的东西,就是跟佛陀接轨了,佛陀的功德就会彰显在我们个体的生命里。我们依着佛陀的智慧,就能延展我们生命内在的功德。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略谈蒙山施食
· 蕅益大师: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 守口如瓶,三门关起来好修行
· 生活管理和修行时的,绝佳状态
· (明)宝华山见月律师《一梦漫言》(一)
· 祖师的善巧智慧
· 防蚊有妙招
· 把自己困在这个编造的游戏里,冤枉吗?
· 星云大师:善德之语
· 转对境为道用
· 从此,苦海可出,圣贤可成。
· 印光大师:人有实德,天必有奇报
· 如何才能光宗耀祖?
· 一朝春尽,红颜老
· 三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 修行人,这个缺点一定要规避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4)
· 努力与佛保持无线充电状态
· 直趋菩提
· 心灵的束缚谁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