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佛陀涅槃前,特别授记《华严经》由东土震旦——中国人传承。
2014年11月,法师率众朝礼峨眉山,并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甚深法义。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普贤菩萨代表诸佛功德体,既与十方诸佛同体,又与法界众生同体。
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愿愿称法界心,愿愿极法界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这部经,是佛陀自证的境界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一课视频
《普贤行愿品》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非常特殊,是释迦佛陀于菩提道场成等正觉之后的内在境界,不是祂对着谁说的,完全是成佛的境界。一成佛了之后,过去、现在、未来,一片觉性的大光明海。
所以这个“大”,既是佛的觉性,也代表我们众生的佛性。“大方广”,是我们的心,也是佛的心,叫“体、相、用”。“体”是“大”而无外,“相”是“方”应正理,“用”是“广”含一切。
“大方广佛”,不仅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所以佛陀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指的就是这个。
我们凡夫区别在哪呢?在后面的“华严”。“华”是“觉悟”的意思,“严”是用所有的功德去庄严。
佛陀说“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被无明控制,“妄想执着”,把好大的一个“大方广”给污染了。佛是“大方广华严”,我们众生是“大方广污染”。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仅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说法三百余会包括在这里面,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都不出这七个字。这本经是佛陀成道之后自证的境界。
《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即广、中、略。广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下本,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尊者把下本牢记在心,回到印度后,在人间用笔墨把它写出来。
《华严经》下本翻译到中国只有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八十一卷,还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虽然不全,但是具足了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所以唐朝清凉国师等大善知识认为,这部经可以作为全经而受持。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