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年前,1940年十一月初四的清晨,
印祖起床云,念佛见佛,决定西去,
索水洗手毕,移座椅上面,
西端身正坐,祗唇动念,
午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
世寿八十,身无痛苦,无贪婪诸要,
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
2016年十一月初四,
在印祖圆寂后的第七十六个年头,
生前仰承印祖遗志的明学长老,
亦择选同日归去,
而今山寺殿堂庄严,
灵岩道风,世所钦仰!
山上却再无那蹒跚老僧。
次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四,
又一位佛门巨擘,
虚公上人法子一诚大和尚世缘已毕,
安详示寂,留下无尽思念……
一位是净宗祖师
一位是净宗泰斗
一位是禅宗巨匠
度生圆满,示现无常,
殷殷叮嘱,谆谆教诫,
温润法音,犹如星火,
照亮前路,温暖你我。
印光大师(1861—1940),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印祖讳圣量,字印光,自名常惭愧僧,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弘一大师更是拜印祖为师,赞颂师曰:“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所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虚云长老赞言:他脚踏实地的真修,实足追踪古德。他体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
圆瑛大师赞言: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
印祖教诫: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
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忏悔与净土法门: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念佛十句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掐珠念佛时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明学长老(1923—2016),青年出家,胸无尘俗,投身佛门近七十载,潜心一志,宏阐净土法门,1980年升任灵岩山寺住持,继承印光法师“五条规约”,并制订了《灵岩山寺共住规约》,主持创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培养大量佛教人才,于全世界大兴弘化。
长老以印祖为模范,秉承印祖遗志,仰承印祖家风。
2016年12月2日(农历十一月初四),时维印祖示寂七十六周年纪念日之际,长老舍报,安详示寂,世寿94岁,僧腊69年,戒腊69载。是因缘际会,亦是长老一生仰承祖师遗风功德圆满的例证。时隔76载,两位净土老人舍报西归,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明学长老纪念视频
长老开示:
我们相信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不单单相信现在的,我做了一辈子好事,都没有得好报,他干坏事,倒反而得好报了,这种看法不正确。佛教讲三世因果,有的是现世报,有的是来世报。这辈子做的事情来世报,现世报也有的,有的人杀人放火,抢劫啦,国家把他抓起来,判他的刑,有的严重的,判死刑,叫现世报,这辈子做的事情这辈子要报。还有一种叫来世报,这辈子不报,来世要报的。因果报应,实事求是,一点不会错的。
一诚长老(1927-2017),中国当代佛教领袖、近代高僧虚云长老再传弟子、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北京法源寺方丈,世寿91岁,僧腊68年,戒腊61载。
长老1949年6月出家,追随虚云老和尚学修多年,1956年冬由虚云老和尚亲任得戒和尚,受具足戒。1957年,在虚云老和尚的主持下,得沩仰、临济法脉。1985年,荣膺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自此,重兴祖庭,高挂沩仰钟板,再订云居规约,真如禅寺宗风丕振,法轮大转,为天下丛林之楷模,被公举为“汉传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长老一生,学修并重,绍隆佛种,悲愿无尽,是实践和继承虚云老和尚禅宗思想的优秀典范和楷模。
一诚长老纪念视频
长老说:
很多时候,所以心苦,是因为心中有太多计较,过度的占有,导致生存的空间太过狭隘。人生这条路,总是走得越宽越好,大家不妨试着放大心量,把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容纳进去,一并消化了,不要让它在心中堵着掖着,时时令人难受。
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之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事一定要有回头的心态,一心只知道往前冲,很有可能逾越规范,误入歧途,最后掉进苦海,赔上自己一生的幸福。要懂得回头,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止步。
遇到困境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要将苦难当成生命中理所当然的遭遇,时刻怀着“自作自受”的心态安然接受,学会不纠结于福祸,学会安乐。求福避祸是人的天性,可是古人早说过“福祸相倚”,只想求福而不愿遇祸是不现实的,刻意避祸的心态正是痛苦的一种来源。所以不必将祸福分得那么清楚,因为祸福总是在不断转化之中的,这种转化你不可能左右得了,既然如此,不如就不去纠结,安心以对。
对痛苦的解脱不是逃避,而是换一种心境用全新的智慧看待生命。大千世界,百态丛生。人生、善恶、苦乐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它们投射在人的内心时,却如水中之花影,空无一物。如果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你身上,不要怨叹、悲泣,只要明了自己所执着的一切不过是临水照花影,就能抛开心中苦苦的纠结,获取更广阔的心灵空间,尽情享受生命之乐。
日居月诸,俯仰之间;
节同时异,饮水思源。
感念追思大德祖师巍巍功德,
望我等将大德祖师的慈悲教诲,
铭刻于心,依教奉行。
惟愿佛菩萨不舍众生,
乘愿再来,长续慧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