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从“心”开始

2022-11-04 00:0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图片



每个月的初四是文殊菩萨说法日,尤其在大圣五台山,我们会更加亲切,身心也会更加恭敬,这一天也非常祥瑞、寂静。在这个世界,三宝还能住世,还能有三宝道场,这也算是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的另一方净土了。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但还属于工具层面,还是轮回的属性,并没有办法触及到生命的真相、宇宙的本质。作为佛弟子,我们还能在寺庙里,每天念着佛菩萨传递下来的高智慧。但如果我们仅仅以之前所建立的知识层面来认知这种高智慧的话,也是难以理解的。


《心经》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不是世间的知识可以理解的。但是佛陀作为宇宙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三千大千世界教主,祂只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正确答案,告诉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可以堵住轮回的漏洞,让我们最终去验证这个答案的正确性。


三千年前,佛陀为四生六道所开显的佛法、在这个地球上所讲的真谛,被人类当作宇宙真理。这些经典传承至今,还保持着具体的修行方法,还能跟我们对接,指导我们怎么从行为上到思想上去除烦恼、开发智慧,让身心可以去修证。所以,虽然我们在地球上学习这些高智慧,但这是一种宇宙的大文明。


图片







图片



我们人类还没有认识到自身这个色壳子的虚伪性,还很坚定地持着“我执、我见”。学了佛,本身就已经开始从错误的知见、人生观和世界观里解脱出来了,然后开始种种修行,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身口意的清净,生命轨迹开始变得有意义,这才是一个生命应该有的正面建设。


有人说,哲学产生了科学,在科学界最顶峰的人才具有哲学思维。但是在佛教里面,任何一个命题都是很大的哲学题目。从时间这个轴上来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没办法再得到了;未来的还没来,也没办法得到。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的分分秒秒、刹刹那那都正在成为过去时。因此,我们所谓的现实生命是什么?


实际上,学佛之后,尤其开始修行了,就开始建设精神世界了。当精神世界积累得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精神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时间轴怎么分割,精神世界依然是一个庞大的生命体。


当精神生命开始复苏,这个色身生命就开始变得矮小了。如果不经过这样深刻的观察,色身世界非常强大,精神世界非常渺小,甚至可以忽略它。佛教说“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有道德属性才能体现出生命的实体。“万般皆不去”,连一根头发、一个指甲都带不走的,但是我们身口意造的善业在时间轴里是不会消失的。


图片






图片



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可以非常直接、准确无误地建立真实的生命体的,但是我们有时候不懂,也没有办法想象,因为我们的大脑意识是狭隘的。比如现实中的水,它是不可周遍的,但我们大脑观想的水是范围广大的,可以到地狱道、饿鬼道、天道。同样是水,饿鬼看到的是脓血,地狱众生看到的是火,我们看是水,天人看是宝。佛教讲这是不同的业力所呈现的,如果用现在量子“叠加态”的原理来解释,认为这是物质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心意识所看到的是不同的物质属性。


天台宗讲“一心具足十法界”,每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每一界里有十如是,所谓“百界千如”;天台宗还有一句话,叫“一念必落于一法界”,只要一念起,就开始有了属性,确定性就会显现,就落于一法界。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要回归心的本体状态。当你回归心本体状态的时候,这个世界都会因你的本体的心而变得无量光无量寿。


如果是自私自利的心,看到的世界就如牢狱一般。对阿罗汉来说,虽然还在三界中,但对他来说是没有束缚的,所以他不需要跳出三界。对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生则必定生,往却不必往”,不需要来往的,当极乐世界的净业成熟了,极乐世界就会现前,娑婆世界当下就隐没了。


用现在量子力学的“叠加态”来比喻,你看到的世界是由你的眼界决定的。你哭,则世界哭;你笑,则世界笑;你阳光,则世界灿烂。因此,佛法最好的拯救并不是改变世界,而是让我们生起这样的智慧,开始改变自己。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请地藏菩萨改变噩梦

和合,既是修行的底线,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甘露醍醐 | 一个稳定情绪的简单窍诀

一个有功德力的人,能真实地“火焰化红莲”

越是大智慧的人,他表现的就越微细

你要努力成为茫茫苦海的梯航

你的心,可以周遍于佛国

咒语的力量

戒体加身,就是最好的护身符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普度王子行布施(下)
· 佛陀的圆满可以在人间拷贝
· 他结婚十年,生不出孩子,原因竟然是……(伤害老婆,会遭到哪些报应)
· 古调重弹 律意谁传——纪念当代恢复二部僧传戒四十周年
· 净慧长老最后的叮嘱
· 一生梦缘,百年传奇〡纪念佛门耆宿梦参长老圆寂五周年
· 日月有升沉,佛光无生灭
· 受戒和持戒的殊胜功德
· 普度王子行布施(上)
· 信佛,信的是至善圆满的人格
· 【虚云老和尚】摄心为戒
·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听师父解千古名偈
· 竹窗随笔(莲池大师)丨出家利益
· 持念珠的功德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9)
· 这一刹那,便是永恒
· 义成王子广行布施(五)
· 修行也需要加点糖
· 【佛学常识】佛教的传入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