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增广贤文》里说:“生不认魂,死不认尸。”现在神识在你的身体里,你觉得这是“我”,一旦人濒临死亡,神识从身体里出来了,就会认为这个才是独立的“我”,身体反而不是了,再想回来就不容易了。
这个时候就拼资粮了,如果福禄寿的资粮够大,再想回到身体里还是很容易的。如果这个时候求生的欲望也不强,资粮也不是很大,感受到的就是冤亲债主的业力了,此生的、家族的,乃至生生世世的业力,叫“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随着业力流转了。
我们这辈子能积累多少福禄寿的资粮呢?我们平时都是福禄寿的消费者,都是消耗的模式,并不是积累的模式。学佛之后,我们就要思考怎样把心平静下来,开始用功,积累福报,并且建立戒定慧的三无漏功德。
通过听经闻法,我们能够息除烦恼,消灭贪嗔痴,找回了心,让心灵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干净,然后心灵上开始有了正面的建设——拆除过去的业力,清理内在的垃圾,灭除已有的罪过,建立还没有的功德。
因为三宝常住还在世间,所以我们还有机会来到这个平台听闻思维生命的最高课题,然后能去实践。随着我们每天这样闻思,心会越来越清晰,因为除了爱好佛法之后,佛法确实有着甚深的智慧,深入经藏,智慧才能如海,所以,佛弟子把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闻、思、修上面越好。
我们原本跟佛教的信仰是有距离的,但是学佛之后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即使现在有了信仰,也只是一个概念。实际上,信仰是有具体内涵的。几年前才给大家提到七圣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这还只是铺路的,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有了七圣财之后,还要逐步地进入七贤位。
大家每天打打坐,能够身心放松,万缘放下,智慧现前,得一点轻安了,定的功德现前一点了,也只是沾到七贤位的边了,从小乘来说,这才沾到一点“道”的边。
七贤位后面还有七圣位,修行要层层递进,不能得少为足,也不能模糊地、宽泛地就认为“我有信仰了”,信仰是有具体实践的。按照小乘、大乘来说的话,七贤位和七圣位的内容还不一样,它们在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四教中的内容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学佛是真的需要非常细致地去认知轮回,深切地厌离轮回,确定要走解脱的路。
要走解脱的路,修行就是一个大学问,不是糊糊涂涂就能成就的。除非你的师父成就很高,他是圆教的大菩萨,是法身大士,具足无量光无量寿,他就是总持,他就是无量,那他教你念“阿弥陀佛”,你只要对他有信心,你就可以解脱。他度化你的愿力,就如你的莲花胎苞一样。你只要能进入你师父的这朵悲愿的莲花,解脱就没有问题了。所以说,师父的悲愿、福德、威德力,就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
但是,在这个世间,这样子的师父是非常少有的,我师父他老人家就是这样的。我们看师父的纪录片——《悟公上人百年诞辰纪念特辑里》,大家都由衷地赞叹师父是“人间的菩萨”。
我们最宝贵的时间就是晚上在这里闻思、念佛号、静坐,哪怕静坐五分钟、十分钟,都比自己静坐的效果好很多,这就是我们大乘僧团共善业的加持力。
如果我们的业气很重,一个人想清净都不容易的,就像到处都是臭味,即便喷满了香水也香不了;如果我们入了僧团的共善业里,而且属于大乘僧团的功德力,这都是“香光之室”,入了这里,想不“香光”也不行的。
以前我们出去参学的僧团非常庞大,那位师父就说,你在外面闭关七年,也不如这里这么多人一起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大。所以,我们在这文殊菩萨的圣地,又在这样子的一个僧团里,每天的闻思就成了救度我们的资粮,这种共善力所产生的功德,是百千万劫都难遭遇的。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