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茶”的那些事儿

2025-04-02 09:51:00 发布: 人气:9
图片



图片




茶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贯穿了数千年的文明发展,既是日常饮品,也是文化符号,茶文化可谓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佛教中茶与修行联系在一起,更有“禅茶一味”的说法。





历史溯源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中毒,得茶而解,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此为神话传说。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的墓葬中已发现茶叶遗存(如陕西汉阳陵出土的茶叶),证实当时茶叶可能作为药用或食用。


西汉王褒《僮约》中提及“烹茶尽具”,是茶叶饮用的最早文字记录。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图片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禅师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图片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图片







宁波禅茶



说到宁波禅茶,一定绕不开宁波的寺院,特别是宁波天童寺。


唐时鄞州禅寺中,坐禅饮茶已经颇为流行,蔚然成风。当时天童寺,阿育王寺,金峨寺等,坐禅时就习惯饮茶,以茶之清明淡泊,破坐禅时的昏昧,更借助微凉茶性,浇灭心火,协助观照。


中唐高僧,金峨禅寺开山祖师洪州百丈怀海曾著有《清规》(后世称《百丈清规》)用以规范僧人的坐卧起居,长幼次序,饮食坐禅,其中关于茶的部分,俯拾皆是,可见茶已经深入到僧人日常生活,茶香也融于丛林禅院。


寺院茶礼每个步骤都是修行,必须严格执行规定,在仪式中忘记自我,放下执着。这些茶礼,经日本僧人流传到日本,对日本茶道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片




《天童寺志》记载,来天童求法的日本僧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朝时期的荣西和道元。他们既是禅宗大师,又是茶道高手,在弘扬禅宗的同时,又将中国的茶禅文化传到了日本。


荣西,字明庵,号叶上房,日本备中吉备津人。曾两次入宋在明州诸寺求法。其第二次入宋时,跟随虚庵怀敞禅师在天童寺学习临济宗“看话禅”法将近四年,并在归国后创立了日本临济宗,由此,天童寺也被称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庭。荣西在学习禅法的同时,对中国的茶文化也颇有研究,他在天童等寺修行时,经常参加寺里组织的茶会,茶宴,归国后更是将这一套禅宗茶礼完整地传入日本社会,同时他考察各地茶文化,写出了类似陆羽《茶经》的《吃茶养生录》,这是日本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荣西也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而两次求法活动中天童寺的经历,无论是关于临济宗法还是禅茶文化,都对荣西日后的成就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继荣西之后,其弟子明全及再传弟子道元都曾来天童求法。


《中国佛寺史志汇编》指出:茶对禅宗而言,既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





慧日寺禅茶



图片



法师开示:



在中国人眼里,“喝茶”不仅仅是水分的补充。古人喝茶,什么茶叶用什么水泡,甚至用什么柴火烧,都是非常讲究的。柴火不同,烧出来的水味道也会不同。这种微妙精细,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道心惟微”。


在中国的茶文化里,茶还代表离魔障、得清醒。茶树在天地间长养了一个冬天,当开春阳气初生之时,茶树把阳气变成枝头的嫩叶,这嫩叶尽含了纯阳之气,所以人喝了茶就不会昏沉。茶中的茶碱,也有让大脑清醒的作用。 



图片




喝一口茶,含在嘴里,让味蕾充分地与茶接触反应,然后分成三小口,慢慢地咽下。舌头代表心脏,当舌头浸泡在茶里,我们的心脏就像洗了个温泉澡,所以喝茶可以供养我们的心。茶还能明目,不仅如此,茶还可以净化肝脏、净化血液,清洗肾脏,净化淋巴系统。中国人称一百零八岁为“茶寿”,这不仅因为“茶”字能拆分组合成一百零八,更是因为喝茶的人往往健康长寿。




1

禅茶智慧




在佛教里,茶与修行息息相关。


茶是可以供佛的,佛教十供里就有茶——

“蒙山雀舌,独占先春,

赵州有语遍禅林,

三盏退魔军,

爽快精神,

堪献大能仁。”


图片
图片



供茶是供养清净,供养我们的清净佛性。茶越是新鲜,越是味美,越是在赞美我们的佛性。佛性就像镜子,甘甜苦涩,什么味道都能反映出来。


在佛门里,茶也叫禅茶。有“赵州古佛”之称的从谂(shěn)禅师,开启了中国“禅茶一味”的智慧。来参访他的人,新来的,让“吃茶去”,来过的,也让“吃茶去”。一句“吃茶去”,就把从天南海北来的人,都安顿在道场里了。“吃茶去”,一吃茶就知道,我们的佛性没有男女老少的分别。


不管大碗小碗、白瓷玻璃,不管红茶绿茶、普洱龙井,茶不能空喝,要参:谁在喝茶?不忘失正念,喝茶就能喝出觉悟来。



图片




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时在高旻寺打禅七,有一天冲水,开水溅到手上,茶杯落地,应声破碎。老和尚疑根顿除,恍然大悟:“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禅宗形容开悟的状态。当生命与天地合一,就没有天地、没有彼此,就是“不二法门”。我们现在都是有彼此的,有你、有我,这是凡夫的境界。修行,就是要悟到我们的佛性,悟到佛性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2

空杯心态



一壶茶中有乾坤。喝茶是心灵的享受,但如果心装得满满的,没有腾空,又怎么体会个中滋味?


就如一个人向老禅师请教佛法,老和尚请他坐下来,拿起壶为他倒茶。眼看茶杯已满,水溢了出来。那人说:“老和尚,水满了,不能倒了!”老和尚放下壶说:“你也知道,茶杯满了,再倒也倒不进了。”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心里已经装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不“空”出来,即使圣贤来到面前,也会无动于衷,即使真理已经呈现,也没有容受之力。


我总在想,如果心灵是一盏茶杯,我们都希望能发挥它的功能性,能涤清污水,注入春茶,茗香四溢。所以,要让心灵保持美好的状态。要爱自己、爱亲人、爱国家、爱真理,这些都是心灵容器里的美好内涵,这些内涵能使生命充实而喜悦,使世界温馨而光明。



图片





3

喝茶法门



所以喝茶,是佛门中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喝茶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也很难言说,可以用一句话讲、十句话讲,也可以写一本书来讲。


就像有人说,师父,给我讲讲龙井茶吧。还真讲不出,很难讲,不如给你泡一杯,自己去喝。学佛也是这样,佛法好在哪里?讲,也很难讲;尝,也尝不到。但如果我们愿意相信,相信后愿意去实践,实践就会出真知。这时候,纵使没有人告诉你,你也会明白,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当有人走进佛门,问:“佛教是什么?”有时候,师父只是对你说:“喝过茶了吗?来,喝喝茶吧。”其实这时候,就已经在跟你讲佛法了。



图片





图片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图片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图片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相关文章
· 我们除了是时间的过客,也可以成为时间的收获者
· 【清明特辑】超度祖先,为什么这么重要?
· 清明,深度解读“香火”的意义
· 清明节的含义
· 要时刻提醒自己,修行之路不退转
· 【清明特辑】这是你的祖先最想看到的
· 做“死鬼”,还是做“活佛”?
· 生命并没有偏和远,重要的是找到生命的自信
· 处处转为道用,也就“契此”了
· 【清明特辑】过清明,这个能力不能少
· 修行就是:你得去经历
· 领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朝花夕拾
· 管住自己的念头|Control Your Thoughts
· 不要小看这个色壳子,它是修行很重要的一个工具
· 人的底色
· 带着这种觉知好好忏悔
· 你可以不知道,但不能不敬畏
· 既不要轻慢别人,也不要轻慢自己
· 修行不是天方夜谭
· 菩萨度众生,可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