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
弥勒
时时提起正念,
处处转成道用,
生活在修行的状态里,
也就“契此”了。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生活在修行的状态里
时时处处契合于佛法
宁波人有一个说法:“高僧走过的地方就会兴旺的。”这种文化可以上溯到一千年前。
唐末五代时期,剡溪发大水,一块门板上躺着一个小孩,从上游奉化县沿江漂流到长汀村,被村民张重天和妻子窦氏捡回家收养,起了名字叫“契此”,人见人爱。
与长汀村隔溪相对的地方,有一个岳林寺。因为父母信佛,契此从小常随父母到岳林寺拜佛,长大后就在岳林寺出家修行。
契此和尚的人缘特别好,奉化地区、宁波地区很多人都喜欢请他。尤其是种地的人,都说契此和尚踩过的地旱涝保收,没有病虫害;一户人家请契此和尚去过了,就会家庭兴旺。
还有的人请他去插秧,于是就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偈子:
手把青秧种福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后原来是向前。
我们看契此和尚插秧都能插出佛法来,以后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多想一想他,想一想怎么把手里的活也变成道用。时时提起正念,处处转成道用,生活在修行的状态里,那你也能“契此”了,也能契合于佛法了。
每个生命
皆有弥勒菩萨等觉之光
因为他常随身带一个大布袋,所以也被世人称为“布袋和尚”。后来怎么知道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现的呢?他在岳林寺一块石头上坐化圆寂前,留下了一首诗:
弥勒真弥勒,时时示时人,
化身千百亿,时人自不识。
实际上这首诗的含义是很深的,不仅仅说他是真弥勒,其实也暗含着每个生命皆具如来智慧德性,皆有弥勒菩萨的等觉之光,奈何众生自己不知不识啊!
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但不是只有弥勒菩萨才是等觉,“等觉”是遍一切众生的,一切众生皆有大清净、大平等的佛性。
现在我们要常常记着这两首偈子,把这个当作自我介绍:“弥勒真弥勒,时时示时人,化身千百亿,时人自不识。”“手把青秧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
诸佛菩萨从未放弃过我们,在每一个时代都给予我们准确无误的、究竟的智慧启发和人生指导,如黑暗中的闪电一般,如这世界的日月一般。我们来到了佛地,沐浴着和煦之风,温暖的阳光,要努力与诸佛菩萨相应。
大慈弥勒容天地
最胜等觉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