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它很奇妙啊,有可能学了很久还是困境重重,有的人刚学有可能就有领悟。因为佛性是无为法,它是不增不减的,叫“在佛不增,在生不减”。学了很多年,不明白他就不明白,但是佛性没增过;有的刚学,但是因为佛性没减的缘故,他一下就明白了。
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有一百卷,师父他老人家读过三遍,其中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叫“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见道,有思终不睹”。
“思思徒自思”,“徒”是徒劳的意思。皱着眉头想,想不出什么东西的,重要的都是想不出来的,都是天然自成的。
“思思徒自苦”,这个“思思”的分别念只是制造轮回,它不会出轮回的。
“息思即见道”,这个“息”是息灭的息。实际上修行是修什么呢?就是修自己的分别念。分别念里最粗重的就是我执我见,这是粗重的烦恼。那我执烦恼里还有贪嗔痴,这就是粗重中的粗重、烦恼中的烦恼,是名恶业。所以,除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要自净其意。
“有思终不睹”,你只要有思,就看不到这个道。
这也就告诉我们,作为老参你不要轻慢初学,因为谁的领悟多还不一定呢。那同时,初学也不能轻慢老参,更是要恭敬,因为老参不管怎么样,他已经积累很多福德了。再说你怎么知道这个老参没开悟呢?一个人如果无所得,怎么能年复一年坚持不退转呢?像师父他们在特殊时期、在逆境中不退转,这个功夫不是那个时候修炼的,他是早就修炼下来了。
对学佛来说,此生学佛的早晚,也取决于前世善根的深浅。一个人很早就能遇到佛法,很早就能生起信心,这都是前世的善根。世间人也说,三十岁前吃的是前世的饭,或者是祖上积的德。有些人生下来就在富贵家庭,这也是他修来的。
有一些教法里会很清楚地告诉你,修过这个法的人,来世如果做人,在二十五岁之前就会值遇佛法。有些大乘法门,你学过了,它告诉你多少世就可以成就。所以,有的人小小年龄就遇到佛法了,就这一点我们就得恭敬,这个果报都是前世修来的。
小乘的二果,为什么叫“一来果”?因为他只要再来人间一次,就可以觉悟了。三果叫“不还果”,他直接生到净居天上,在天上禅定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了,不需要再来人间了。如果证得四果阿罗汉了,连天道也不用去了,所以他一揖到地,“我生已尽,不受后有”。
但佛门也很神奇,自己也不能轻慢自己,谁知道明天你怎么样。你不轻慢自己,有可能下一刻你还真的有所觉悟了。
在没有觉悟的时候,觉悟似乎很高贵;觉悟了之后,觉悟是很平凡稀松的事情。觉悟之后,呼吸的是什么?是空气啊。觉悟到呼吸的是空气也没啥宝贝的,呼吸的本来就是空气嘛。你没觉悟,呼吸的也是空气。就这么平凡。
所以,对于开悟的人来说,或大笑或大哭。古代有个公案,有个人说自己开悟了,方丈和尚让他跟大家来讲讲。然后大家全部披上袈裟,大殿里唱赞子,方丈和尚拈香,他也要拈香,非常有仪式感。
香拈好了,赞也唱好了,然后方丈和尚说了,你跟大家说吧,汇报一下你悟了什么。结果他非常郑重地说:“原来师姑是女人做的。”就这一个,方丈和尚认可他开悟了。
你跟着学没用的,你下次说我也开悟了,说“和尚是男的”。那不叫开悟,千古就这一个公案,就他这样回答是正确的,不能跟学的。
也有的悟了之后痛哭流涕,因为轮回太冤枉了。迷觉之间,天壤之差,这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切诸佛从觉悟而开始,一切轮回都因迷惑而颠倒受苦。这个迷悟之间的距离比纸还薄,但是结果相差太大了,所以痛哭,太冤枉了。
也因为这样,一个自觉的人必然会去觉他。佛陀说,如果一个人真正证得了小乘果位,他就会发起大乘利益众生的心,就像目犍连尊者一觉悟,马上就要找妈妈在哪,这不用人教的,这是一种标志。如果一个证果的人,安住在小乘的寂灭之乐中,那佛陀也会劝他发起利益众生的大乘心。
经典记述
五台山智通禅师,初在归宗会下,忽一夜连叫曰:我大悟也!众骇之。明日上堂,众集,宗曰:昨大悟底僧出来! 师出曰:某甲。宗曰:汝见甚么道理,便言大悟?试说看。师曰:师姑原是女人做。宗异之。师便辞去。宗门送,与提笠子,师接得笠子戴头上便行,更不回顾。后居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景德传灯录•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