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利生的事业中的 是要能够融入佛陀 是要求开智慧的 学习佛法 我们追随佛陀 作为一个佛弟子 |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
我们佛弟子在发菩提心前,
要学习很多关于
发菩提心方面的知识,
以此策励自己发愿。
“无我”,是菩萨的愿力
我记得那一年在龙华寺受戒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当时跪在大殿前面的广场上,广场是石头地面,高低不平,从早上跪到中午,一天下来,膝盖的皮肉都破了。
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一个人要发菩提心,要受菩萨戒,吃这一点苦不算什么。佛门说“火烧菩萨头”,我们要有这种燃烧自己去服务他人的愿力,要有这种把自己的色身奉献到利益众生的事业中去的愿力。
受戒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特定的意义。从受沙弥戒到受比丘戒,都是小乘,以破除我执为主。受菩萨戒就是奉献,既然没有我执了,那用这个色身干什么呢?就是无我奉献。
“无我”,这是菩萨的愿力。虽然明明有“我”,但这个“我”是为众生的,是为佛法的,所以“有我”里面是“无我”的,菩萨就是这样“无我利他”的。“无我利他”是一种修法,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怎么能做到无我利他呢?要有这样的文化,有这样的修法,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三学处
我们皈依三宝也是的,佛、法、僧叫三学处。为了学习佛,我们要去了解佛。虽然我们皈依的佛是无量无边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但要以根本的佛为主——本师佛,衪是此时此刻正在我们此方世界弘扬佛法、在六道拯救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皈依祂,所以要了解祂,再深入学习祂的思想,这就牵涉到法了。
我们现在读到的大多数佛教经典都是佛陀金口宣说的,经典开头的“如是我闻”,就是弟子们说“我是这样听佛说的”。“如是”,不仅是阿难尊者,当时的五百阿罗汉也是这样证明的,“是的,我们都在场”。经典的严肃性就是这样,以后的人不可以改经典。
所以每一个翻译家都特别严谨,因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甚至是国家的行为。佛教经典在中国的引入以及翻译,近千年来都是集国家之力来做的。早在鸠摩罗什大师的时候,经常有三千高僧翻译经典;到玄奘大师的时候,在唐朝这么庞大又厚重的文化基础上,经常有八百高僧翻译。
所以,佛,我们要去学习;法,我们要去学习;僧,我们也要去学习。这是三宝弟子的三学处。
皈依也有戒,叫皈依戒。三皈依有三条皈依的戒: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就是三皈依的防火墙、保护网。
所以三皈依有三学处、有三条戒,这是佛弟子的一个总的大方向。
如果我们再受五戒,就是我们个人跟佛陀五戒的圆满功德接轨了。佛陀的身口意是圆满的,我们只要下载佛陀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到我们的身心世界,它就能保护我们远离身口意的过患。
所以,要想获得一个自在的、平凡的人生,我们在行为上就要有很大的取舍,要自我保护。在自我保护里面,佛陀的智慧尤其地保护我们,给我们制定了这五条戒律来提醒我们:这五个方面是不能触犯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这五条戒既贯穿在家人,也贯穿出家人。我们要很喜欢、很踊跃地受五戒,要学习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五戒里的杀、盗、淫、妄这四条叫四根本,通于在家、出家,小乘、大乘、金刚乘。哪怕是佛菩萨再来,也要遵循这四根本。
三皈依的三学处,我们也要好好去学,不能仅停留在磕头、烧香的佛门香客的身份上。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追随佛陀、学习佛法,是要求开智慧的,是要能够融入佛陀弘法利生的事业中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