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现在我们手里捧着佛所讲的经典,
这是非常稀有的。
我们这段时间学习《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这一本经是从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梵文本,一直珍藏在王宫里面。
后来宪宗皇帝发起,请高僧大德来翻译成汉文,翻译好了还是珍藏在皇宫里。
很多皇帝是这样子的,他得到佛经那是很重视的,他不是马上就拿出来的。
包括很重要的那个《佛顶尊胜陀罗尼》,也是翻译好之后,国王也是先把它压在宫里。
《楞严经》也是这样,翻译好了之后武则天皇帝也是压在宫里的。不是一翻出来,马上大家就可以看到。
往往轻易看到,众生他也不会知道珍惜。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时是唐宪宗皇帝亲自来为这个法来宣传,他还专门为此经造序。
实际上到宪宗他那个时代,大唐从太宗李世民得到这部经的梵本开始,转眼已经一百九十多年过去了。
唐朝总共坐天下有两百九十多年。
那这一本经也就是从唐太宗那个时候就在皇宫里,一直到一百九十多年之后才推出来。
了解这些,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对佛法要珍惜。
智者大师
就像《楞严经》,为了让我们要珍惜,连智者大师都在天台的主峰那个地方,他在那里遥拜《楞严》拜了十八年,现在那个地方叫拜经台。
智者大师在我们汉传佛教僧人心里,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高僧,叫“东方小释迦”。
他对《楞严经》都要拜求十八年,而且他活着的时候只是听说有这部经,但他一生也没有见过这本经。
他就是给我们营造这种氛围,让我们众生知道:这本经要读到,多少不容易啊!
这是让我们这些人能够学到法、能尊重法,对法生起殷重心。
你想想我们人类有什么事业,一进行能进行一千年的,对不对。
但中国取经之路就经历了一千年,进行中国化去翻译去消化又是一千年……这么宏大的工程,历经千年能持续不断,这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现在读的这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从佛陀时代,距今三千年左右讲出来。一千多年后传到我们中国,唐朝翻译成中文,然后一晃,到现在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
但我们现在读依旧朗朗上口,为什么朗朗上口,因为佛经翻译的时候就是白话。
佛经绝大多数是以白话形式翻译的,就为了大众都能够去读、都能够懂。
佛经对我们这个宇宙也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爱因斯坦研究的那么多:时间是不是变量,空间是不是变量……在佛教里这是基本常识。
佛经里面,空间不是一定的,时间不是一定的……目前人类的科学在佛教面前是望尘莫及的。
包括现在很多拼命还在求证的科学规律、宇宙真相,佛其实早就介绍了,而且佛教已经在作为常识性的运用了。
好比“天上一日,人间百年”,这说明时间是变量,时间是不定的,在不同的维度时间是不一样的。
弥勒菩萨生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岁。
帝释天再上面叫夜摩天,它的一天是人间二百岁。
佛法属于妙法,但是妙法,佛陀也不是说就有机会经常跟大家讲的。
就像我们大家处朋友也是的,你处了多少年了有可能才能说几句知心话,也不是天天就讲知心话的,没有多少机会的。
一个爸爸跟儿子,一辈子不一定有机会能讲几句知心话的。
父子也好,母女也好,天天都能讲知心话,不一定的。
更何况佛陀出现于世,像这样的妙法,要“过无量劫时乃说之”,这个机会是不多的。
本身佛陀出现在世间就是“甚难值遇如优昙花”。
佛陀降生人间,请问我们在不在场?我们不一定在场的。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感叹“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罪障,不见佛陀金色身。”
不见如来金色身——就源于我们业障嘛。玄奘大师到了印度,看着佛陀在石头上留下的一个影子,一边感慨,一边痛哭流涕。
我们好在不仅仅佛陀来过这个人间,我们还作为一种文明把它记录下来了。
佛陀所讲的话被记录了,经过几千年,还传到我们面前了,这非常不可思议。
所以,现在我们手里捧着佛所讲的经典,这是非常稀有的。
你想这个宇宙里,我们下几滴雨这在宇宙里已经稀有了,那这个佛法的甘露雨呢?
佛陀说法也是不容易的,这个比喻就是佛陀出现于世间也如优昙花的,转瞬即逝的。
好在经过几千年的甄选,我们中国人看到了佛法的智慧,选择了佛法的智慧。
并且佛教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文化内涵。
现在就是,我们如果有懂传统文化的人,各行各业在有道德的时候,行行可以出状元;如果是没有传统文化的时代,各个里面都会出问题,都彰显我执,彰显我慢。
艺术也是,你画画、写字、摄影、拍电影、唱歌、搞音乐……如果没有道德的支撑,就不会出人才,人才不会出来,小丑反而会涌现。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一些佛菩萨的这些道德,这些想法,这些换位的思考。
我们一般性说声闻缘觉、阿罗汉已经很伟大了,为什么佛陀在大乘经典的口气里,并没有多赞叹他们。这是因为他们“不乐大乘常乐妙果”的缘故——佛陀连对他们讲妙法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佛这部经他要对着弥勒菩萨说,因为弥勒菩萨祂是等觉菩萨,祂是大菩萨。
大法只能跟大菩萨说,他说这样子的妙法如来出世久劫也是难说的。
佛陀要讲《法华经》的时候,为什么有五千比丘退席佛陀不遮止啊?
你说佛不是广度众生嘛,佛不是慈悲嘛,为什么别人退出,不挽留他一步呢?
并且后面佛还讲,如果从任何一个宣讲《法华经》道场出来,你宣传一下,一个传一个,传到第五十个,第五十个功德都那么大。
那为什么五千个在现场的他要走,佛陀都不说“哎,你不要走啊,我要讲《法华经》了。”
你们有没有想啊,因为这叫“非器”,他不是能承载妙法的法器。
佛菩萨是有普度众生的愿的,但是对于这个非器,强迫他去接受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祖师也说“宁愿老僧入地狱,不将佛法做人情。”不能在非器面前传这个佛法。
非器传法,这是有罪过的。
所以佛法,尤其禅宗,你看总共才一花开五叶,但实际上有三个法脉是断掉的。
过去从宋朝就断掉了,真正延续下来的只有曹洞宗和临济宗。那到虚云老和尚才又把这个续起来。
你说那么泱泱的一个宋代,那么多人才,找不到一个接法的吗?真的是这样,找不到,他就不乱传,宁愿断。
有一句话叫“宁缺毋滥”,这个大家能接受吧。
如果你家财万贯,如果你的孩子资质不好,不很良善,你会把你的家产给他吗?
你如果是有理智的,你宁愿捐给放心的,某个大慈善家,对不对。
他们财富不是给自己的孩子的,这个听得懂吧?
请问最大的慈善是什么?是不是救人啊?
请问佛法是不是在救人?为什么大家能支持寺院修建、支持修庙,就是因为这个,很多人是懂这个道理的。
你把那个钱财给那个不懂事的孩子,那等于你在帮他作恶。他本来混口饭吃也没有什么的,他有钱有势,他会很坏的。还不如这个钱就交给该到的地方去。
同样,佛法本来是很神圣的,但是你让那种非器的人得到,你这个师父是有罪的。所以宁缺毋滥,他不传。
这也是佛陀为什么久劫才说这个妙法。
佛陀所传的法一定都是利益人天,利益一切众生的,利益世界的,没有不利益的。
“应病与药令得复除,即是如来不共之德。”这只有佛陀才能够。
就是任何的病佛都能给予药。
好比现在有一些人已经悟出这个——他说“大道就一条道吗?”
他这个悟很了不起。
我们说一个人能悟到一条道就不容易了。当人智慧开发的时候,他不仅仅能悟到一个道,他还能举一反三,出三个道,出五个道,十个道……
所以这个人能讲出这句话不容易的。
佛陀有多少药,我们能计算得出吗?
佛陀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圆满的智慧,这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呀。
不要说我们没办法想象,声闻、缘觉也没办法想象。
就连菩萨众所拥有的境跟佛拥有的境也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共的。
但是对于我们,佛陀的智慧,我们能够彻底地接受,佛陀的加持——“加”,你能“持”,好比这个形成量子纠缠的话,我们就能熏上无上大菩提种。
无上大菩提种就是成佛的种。
所以在佛法面前,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机会。
所以像我师父他就是普度。不管什么样的人,师父都愿意跟他们结缘,愿意跟众生说法。
那作为声闻、缘觉他未得自在,他修行很好的,他了生脱死没问题的。他也会念经、也会念佛、也会入定。
如果作为一个罗汉投世来的,你说他出三界,那没问题的,但是你要让他度众生,你要让他说妙法,那是不可能的,对不对。
师父他就能够普度众生,他就能说妙法,他是菩萨的那个种姓。
所以那佛陀如果出来说,那就更不得了。
佛陀说的法既不是声闻、缘觉的,也不是菩萨的。
佛陀说的,如果众生听到了生信心,佛的法你能够当作皈依境,那听佛讲法就能成佛呀。
你跟佛结缘,你还成不了佛吗?好像你跟大企业家成为好朋友,你能不能发财?对不对。
这个就是经里讲的,“熏成无上大菩提种”,这个就是成佛的种子,这就是成佛之因。并且“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不能轻慢出家人的。
我们大乘佛法为什么强调要管众生,为什么我们修小乘法自己跑掉觉得是很丢人的事呢?
因为你没有报恩呢,好比你怎么能自己富起来让你爸妈还在那挨饿呢?
所以,我们修行人你确实要有出三界的本事,但是马上还要发大乘心才可以。
不发大乘心,这忘恩负义呀,是不是?
我们寺院诵《法华经》,大家很受用,很圆满。我们回向的一切对境,回向我们的历代祖先、历生父母、累劫冤亲债主;回向我们身心内外的一切众生;回向我们中华民族列祖列宗;回向全人类万姓宗祖;回向四生六道、九幽十类、有祭无祭孤魂等众;回向法界一切如母有情皈依三宝,离苦得乐,求生净土。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传喜法师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浙 (2022)000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