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图片观看精彩视频
(时长:39:37分钟)
《灵峰宗论·示元白》 第六集
蕅益大师
《楞严经》的第二卷里讲地水火风、五根,也有讲到唯识的内容。但是《楞严经》的第一卷,是直指心性,心性明了了、菩提涅槃的根找到了,然后在这个大光明镜子下再照、再去剖解,在这个智慧下、佛光下,再剖解四大、五根是什么。唯识只是《楞严经》里的一个最基本的阶梯,但《楞严经》并不只是最基本的阶梯,《楞严经》就像一个庞大的建筑,这个建筑里有阶梯、有唯识的部分,但是也有中观的、窍诀的部分。
唯识不仅仅是名相,也是你的阶梯,唯识里也是有窍诀的,汇聚得最好的就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就是相应、跟佛相应。“瑜伽师”是什么师?他不是普通的、世间法的师,他是跟本师佛、跟十方诸佛究竟的见相应的,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应的。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楞严经》非常殊胜,但是《楞严经》里没提到的其他法,有机会我们还是要多看。我们对所有法都要恭敬,也都会广闻,但是也希望僧团里有人发心,比如两三位发心专攻唯识,有人发心学律等。在不偏的情况下学律,那你就会具足大乘空性的见,你就会直接了达无作妙体是什么。当你传戒,传给谁,谁就会得戒体,因为你有见、有行、有功德体,能通佛的如来妙体。
蕅益大师曾经也想学戒,当他把戒学得很好了,也写了好几本律学方面的书。一方面他很理性,学疏、参学;但另一方面他也保持着对佛的信心,他知道佛是超时空的。在他短短的传记里有两处是关于拈阄的:一是“我学什么?”贤首宗、慈恩宗、天台宗,还是自创宗派,结果拈了三次都是天台,然后他就学天台;二是他出家受了菩萨戒、三坛大戒之后就研究戒律,然后又有很多年的心得体会、持戒精严,他想“我是弘扬戒律还是做戒师?”他又拈阄是做优婆塞、菩萨沙弥还是得戒和尚?结果拈阄拈出来是做菩萨沙弥。后来他一辈子不传戒,只做一个受戒的人、持戒的人。
但是他从一开始做居士的时候就念佛,一直到后来念佛圆寂,这是他自始至终坚持的,天台宗就是“教学天台,行归净土。”
性相二宗
圆融无碍
蕅益大师的种种示现,我们可以用清净心观想他是观音菩萨大悲的化身。他不是来显现他多伟大、圆满、自在,他恰恰显现了跟我们众生同体,我们众生会犯的错在他身上都会犯出来,但是他会觉醒、改变、忏悔。所以这就是大权示现。
他学了相宗和性宗,最后都是融会贯通。虽然当他初听唯识时卡住了,他就问古德法师:“为什么唯识跟《楞严经》不一样呢?”古德法师说:“相宗和性宗不能够同时提的”。因为这个性空的是拆、是减法,把障眼的都拿掉;相宗是建立次第。就如同一个是拆房子的,另一个是建房子的。
“拆”实际上是把我们凡夫的障碍、六根、六识、六个对境拆掉,用照见五蕴皆空去拆内在的五蕴、我执、法执。唯识为我们建立的是佛菩萨的圣贤路,所以你不能把它对立——为什么这里拆,这边又要建?“拆”是拆掉凡夫的无量劫的生死业障、烦恼、错误的知见,然后“建”是建立诸佛菩萨的见地。“拆”就是为了“建”,“建”又“不住”。作为菩萨去行,去建立、安立圣人次第的时候,祂是具有空性的智慧的,祂跟凡夫的建设不一样。智慧不够的人就会觉得性相二宗是有矛盾的,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
后来蕅益大师去到了径山寺。径山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禅宗道场,他在那儿坐禅的时候开悟了,开悟之后,他了知了性相二宗圆融无碍。
既离爱网
专求出要
现在就直接告诉你们,引导你们思维,否则哪一处你都卡住,卡你不知道轮回多少世。为什么让你们学《灵峰宗论——示元白》?这里面就暗含了这个。“既离爱网,专求出要,必应甄别邪正,洞明权实”,“甄别邪正”,错一点点这邪正就分出来了。“权”和“实”,你要明白什么是方便安立的,什么是究竟了义的。
“了悟顿渐”,什么是不立阶次顿然明白的,什么是需要阶次安立而成就的,我们都要了解的。
“若不遇真师匠,唯应读诵大乘”,但下面又讲了:“深求至理,不依文解义,不离经穿凿”。要么“依文解义”,要么就“离经穿凿”,不落这个就落那个,这是很恐怖的,为什么是末法时代?就是这个,真通达佛法的太少。
最高的见是清净观
大家一起学戒,首先要知道,戒是管自己的。对于戒的见、开遮持犯、戒的体性,我们都不知道。只有开悟后,我们才会真正知道。现在我们只是受了戒的无作妙体;为什么说得戒了?这是信心。我们求戒的时候,应当把得戒和尚当成释迦牟尼佛,把整个戒场,观想为清净的,把同坛登坛的戒兄观想为五百罗汉。受一堂戒,当你越具足这种清净观,你得的戒体越殊胜。
为什么最高的见是清净观?当具有清净观的时候,在他眼睛里五浊恶世也是佛国。从清净的见上来说,这也是很奇妙的,五浊恶世一定不好吗?对有的人,他就是欠缺苦的教育,经历苦之后他就觉悟了,在乐中他却是要堕落的。所以叫“天欲福之必先祸之,天欲祸之必先福之。”
在娑婆世界,什么人是上根利器?看到别人苦了,“赶快,我别这样了”,这就是上根利器的;中根的就是我苦到了,我该觉醒了,回头是岸;下等根器的是不知道苦,还觉得很享受。在苦中你都不修、不觉醒,更待何时?
佛陀在世的时候,戒定慧叫经律论三藏。戒定慧都是佛陀亲自安立的,但解读上会不一样,比如唯识,懂的人可以理解,不懂的人就会卡住。哪一派要想振兴,都要有善知识,所以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时很多都是“诸方禅者多把净土视为权教,遇到念佛人就必定让他参究念佛是谁,大师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这个就是因为什么?因为念佛本来就是三根普被的,摄三种根。大根器的人少,普通根器的人多。听经闻法,还是按次第的;有善知识引导念阿弥陀佛,你就直接跟阿弥陀佛建立了关系、入阿弥陀佛愿海了,所以念佛法门是非常究竟的。
正见
是什么?
我们作为佛弟子,都会希望佛法能正法久住、兴盛,但是这个任务是谁的呢?是我们的。既然我们现在还有这个心愿,那就要去了解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怎么修成的?原理是什么?当你越来越明白,你就知道不仅仅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阿弥陀佛离你的心也是不隔毫厘的、乃至是同体的,这时你就能住持正法、利益众生,弘扬净土法门。因为这时你是智信,不是迷信,你若弘扬净土法门是具足悲和智的。
净土宗的任何一位祖师,都不可能让你只念阿弥陀佛而不研究教理。印光大师闭关就四十多年,在法雨寺二十五年阅藏,一直到护国寺还是阅藏,上了灵岩山还是阅藏。阅藏不是念佛吗?阅藏难道离开佛了吗?没有。经是佛的语,但语没有佛的意吗?在阅藏的过程中没有跟佛的身在一起吗?不是的。这都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道理,你只要得到一,就跟三个在一起了。
持戒,跟佛的戒体融为一了,请问你的生命会不会成长?你在戒体的长养下,就会无漏。请问你会不会增长智慧?会的。清净戒律的功底越来越深,读经典的理解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戒就能生定,然后定就能发慧,所以只要你有一个,就会产生出“一 二 三”。
指路灯
如果把这篇文章背下来,至少显宗菩提道次第都有了,祖师的论是具有这个功德力的。但实际上,佛经里的任何一句都够你理解好几世了。所以祖师慈悲,垂手接引,把经典开显。经的真实义是佛佛祖祖传下来的,祖师是理解了的。他启发你、教导你、接引你也能够跨越这个智慧的距离,理解佛经,这才是真正地带领我们与佛经合一,这就是论的功德。
所以你们要记住蕅益大师的这篇文,虽然短但是很圆满。你们若能背下来、理解了,心里面就有指路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