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在唯识里说,声闻乘证人无我,菩萨乘才证法无我;但是在中观里,人无我、法无我,各有其复杂性,各有其深度,在修习声闻乘的时候,实际上也要证法无我;而《大乘起信论》中,人我执是依凡夫位说,法执依声闻缘觉二乘钝根而说。
为什么不同论典,讲述同一个题目时会有差别?
一个修行的人,就只是观呼吸好了,观鼻子跟风之间的关系,就能区别出色法、名法,然后你要超越色法、超越名法,这本身就有法无我的状态。一边依着这个法来剖析五蕴,剖析“我”的实质,但实际上同时也在超越这些法的本体。
所以实际上,声闻乘在破这个粗大的“人我执”的时候,微细的“法我执”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随遮随破,就是这样子进步的,最后漏尽才会现前,小乘果位才能现前。
般若中观里就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说“二执各有浅深,声闻亦除法执”。
但是不管是讲中观的菩萨,还是讲唯识的、讲大乘起信的菩萨,肯定都是实修实证的。祂对众生来讲解这些的时候,来陪伴我们成长,不可能把所有的都讲到很透、很彻底,不可能言无不尽。偏重点在讲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其他方面会有说不尽的地方。
所以表面看,不同论典对这一个问题的观点好像有区别,但实际上,纵使是同一个菩萨转世的,祂下次再来讲同样一个题目,还是会不尽相同。
但是,这种不同不是因为见地的差别,不是说讲唯识的不懂得中观的道理,说大乘起信的时候不懂得唯识,祂不是不懂。有可能是因为众生根器、时节因缘的不同。
就像我们现在讲同样一个话题,我今天这样讲,我们听听有道理;明天再讲,又丰富了一点,又补充了一点,听听也有道理。两天讲的怎么不一样呢?这个不一样是更加得丰富,不是自相的矛盾。
在我们佛教界,每个时代都是有菩萨的,对于我们人道来说,要把佛法、要把这宇宙的真相、真理表述给我们听,每个时代的说法有可能也都不一样。
唐代有唐代的说法,宋代有宋代的说法,我们现在就借助了很多现代的语言、科学语境来比喻。
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个的话,就不会再执着说唯识跟中观不一样,其实没有不一样。
——三参法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