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宁愿死,也不愿把发髻散开?

2021-12-29 00:0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在古代,冬至是一年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阴气至重,是阴阳两道距离最近的日子,我们只要稍微一怀念,过去的父母、历代的祖先,他们就特别容易感应道交,好像我们稍微伸一伸手,就可以和他们牵到了。






祭祀|与祖先的链接


图片

为什么南方人在这一天要吃汤圆呢?汤圆就代表着阴阳的团圆。


在中国的文化里,祭祀是排在头等的大事。如果我们的生命跟老祖先有链接,那我们的生命就会成为整体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五千年文明,当我们忆念祖先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已经链接到五千年文明的巨系统里了,我们就不再是个体,也不再是浪子了。


我们的行为、语言,自然也会跟家族、跟祖先的命运连在一起,我们荣则祖先荣,我们辱则祖先辱。所以儒家的孝,底线就是不辱没祖宗、不令祖宗蒙羞,这是最低的限度。


因此,中国有一句话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果我们的个体生命,跟整体的人类文明能链接成一体,那么“德”自然会厚。






图片







冠|代表对道的追求

我们看戏曲里的人物,当被问罪的时候,如果头上的冠被取下来,扎起的发髻被打散,他的反应是很激烈的。对古人来说,它的冲击力不亚于杀头。因为过去中国人说,发如果没有盘起来,髻如果散开了,等同于禽兽,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奇耻大辱。


你说那还不简单,拿个橡皮筋就能盘起来了。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不是物理上拿一块布,拿一个皮筋,或者拿一个带子就可以把发束起来,这是指一种文明,是指道德和修养。


所以孔夫子的大弟子子路,最后被人用刀枪指着的时候,他提出的唯一一个要求是,请你们允许我把帽子戴起来。我们中国人就知道的,“君子不可以无冠”,死可以,但是不能无冠。这个冠代表什么?代表道德,代表着他对道的追求,代表他人生的人格。


正因为道是无形无相的,它绝对不是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四代人乃至五代人就可以建立的,所以我们才要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这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用他们的精神,用他们的毅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人间慢慢建立起来的一种道德次序、一种文化传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我们要用几代人的努力让中华文明复兴。

图片




一切有形的呈现

都是为了彰显无形的大道

中华文明道统的传递,儒释道重任在肩。就像我们来到寺院,看到的不仅仅是佛教,它的建筑、绘画、梵呗都是世界遗产,它代表着古代悠久历史的高度凝聚、传承。所以到寺庙里来,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触碰的,处处都是人类文明的叠加。


古时候也把佛教的寺院称为“方外”。什么叫方外呢?方是指有形,方外是有形之上的无形,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形而上的。寺院是密集的文化殿堂,是形而上的建设,是大道的呈现。


既然它是方外的,是形而上的,是生死现象之外不生不死的生命真谛,所以这个理论高度就决定了佛教不仅只是佛教的,祂揭示的是人类所有生命的真理。

图片



图片


慧日春联免费结缘,在五台山祈福新年吉祥

忆少年|纪录片《觉岸》第一集

为什么终日吃饭,却未曾咬到一粒米?

是否在别人的眼光中迷失了自我?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二)

三心不住,你点哪颗心?| 一个被老婆婆难倒的禅师

甘露醍醐 | 隐藏道的锋芒

修心的十三种方法

即便是乘愿再来的人,也离不开善知识的大因缘力

“天上一天,人间百年”,时间矛盾吗?

印光大师:常常好像亲身在佛陀面前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凡事都往修行上会
· 启迪自他的智慧,包容自他的缺点
· 【茶香慧日寺】:佛法是智慧 理性的学问需要慢慢理解 思考
· 虚云老和尚:佛法是人人本分之法
· 我们的解脱就是靠这个
· 【日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观世音菩萨是谁?
· 虚云老和尚:老用心的难易
· 在文殊菩萨的脚下,你见到文殊菩萨了吗?
· 【悟公上人法语】看经也要读出声音来
· 念阿(a)弥陀佛,还是念阿(e)弥陀佛?
· 把“理”运用在修行上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 绍云老和尚:佛法需在实修中去体会, 才能得真实受用
· 有了这样的见念佛,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佛性
· 他被称作释迦牟尼佛化身,一生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
· 大开圆解,方能广度众生
· 【甘露法语】生命投注在哪里?
· 这样子念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 佛法越高级的部分,越是广大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