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常的状态下,我们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

2022-08-09 06:0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过去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图片



净慧法师生平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年。


净慧长老接法于近代大德虚云长老,以中兴佛教为己任,实践人生佛教思想,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禅法智慧。


长老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


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长老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深得虚老器重。长老承虚老之殷勤付嘱,亦以一身兼承禅宗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去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成为中国佛学院首批研究生。


1979年初,长老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相关政策落实、教制建设、寺院恢复等工作。


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直到2002年,他先后当选佛协理事、中佛协常务理事、中佛协副会长。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


1989年,创办国内首家以弘扬禅宗文化为主旨的刊物——《禅》。


1993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净慧法师开示


禅是一种身心高度放松的修为活动,但是也不要误解,不要把放松和放逸画等号。放松是一种身心在寂静的状态下,恰到好处的表现。它没有放纵的意思,它没有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意思。放松一定是在管理好自己的前提下,一种身心的愉悦,一种不妨碍他人修行活动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如何在精进的前提下,在管理好自己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做到放松,应该说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并不是想放松就放松得了,也不是说放松就和放逸毫无关系——往往一放松了,接下来就是放逸,那是放松的一种过度,走到放松的反面去了。 



图片



修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往往总是过犹不及。在一般的情况下,修行人容易陷入到一种自责过度的精神状态。内心在反省的时候,往往充满着罪恶感,对自己的修行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在找到修行这条路以前,好像一无是处,内心充满了自责与罪恶感。适当的反省是必要的,适当地解剖自己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分地自责,更不能够让罪恶感每天耿耿于怀,放不下。这实际上是修行的一种障碍。在修次第禅时有二十五种方便,其中有“弃五盖”的要求,放弃五种盖覆智慧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其中的“掉悔盖”,就是指过分地责备自己;这种责备自己的心挥之不去,它就成了一种障碍,成了开发智慧的拦路虎。


所谓放下,所谓放松,就要运用《金刚经》上面所讲的方法: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同样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一切回归到当下这一念。所以对自己的过去想得太多,责之过度,完全没有必要。世俗都讲,一切向前看。在一般的情况下,总认为前面的路是光明的,前面的路没有障碍,前面的路我们可以去开拓进取。


要照佛教的思想来说,特别是在修行上来说,一切开始于现在,一切开始于当下这一念。过分地相信未来会出现奇迹,这种想法也是一种痛苦。因为你陷入到一种不切实际、盲目幻想的追求当中。有求皆苦,只有着眼于当下的努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有作有为。



图片



修行的起点在当下,事业的起点同样是在当下,成佛作祖的起点还是在当下。这个当下,是我们生命处于一定时空环境下的一个点,这个点也是不住的。只要我们有生命,只要我们的生命还存在,这个点一直是迁流不息,一直是在向前。所以当下不是固定的。如果把当下看成是固定的,一个当下之后就有断层,那是一种断灭见。当下是永恒的,当下是念念相续、刹那生灭的。作为个体生命来说,当下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生命的存在就是由无数的当下组成的一个过程。


修行的根本诀窍、根本宗旨,就是回归到生命的当下。三心不可得,当下这一念也不可得,要在不可得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就在不可得的这个地方来安身立命,这就是生命的解脱之道。一个不修禅的人,说到三心不可得的时候,立马就茫然了,不知所措,不知道三心不可得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这不是哪一个人臆想出来的概念,这是一个真理。因为一切事物,时间也好,空间也好,在时空中一切有为有作的万法,没有一件事是恒常不变的,所谓“瞬息万变”。在无常的状态下,我们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所谓“一切法以无住为本”,一切法的本际、一切法的本质就是无住。


六祖大师的法门:“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些话,我讲了无数遍,但是这三个“无”,概括了佛法修证上的全部要领。



图片



所谓无念,是“于念而离念”。在念上,在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上,是念而无念。我们的心体是清净的,所谓“心体离念”。心体离念就是清净,就是自在;心体离念就是一种大解脱的状态。


所谓无相,是“于相而离相”。我们凡夫看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上计较分别。《金刚经》讲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就是“于相而离相”的最好的诠释。在一切事物上能离于相,平等平等地看一切事物,我们就真正具有救人救世的大慈悲。


所谓无住,一切法的本质都是迁流不住的。无住就是我们认识万事万物无常无我的大智慧。


六祖这“三无”的思想,无念者大解脱,无相者大慈悲,无住者大智慧。这些修行的境界、修行的悟境,从哪里来呢?都是从回归当下这一念,在当下这一念上安身立命所产生的一种证量。这种证量的获得,不是在罪恶感当中产生的,也不是放逸、放纵所能够获得的一种生命的悟境。必须是在放松、放下、自由、自在,这样一种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够对一切诸法的实相有所悟入,才能使自己内心中的莲花舒展开来,发出芬芳的香味。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一切回归到生命的当下,在当下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一代传奇高僧马祖道一禅师


教你看一个人内在的境界


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吗?





相关文章
· 孝亲报恩月,怎样才能报答今生及累世父母之深恩?
· 不分别,是一种三昧耶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特辑】供佛斋僧超拔历代祖先、历生父母
· 珍惜当下
· 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极乐”?
· 【茶香慧日寺】如何得到传承
· 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地藏菩萨传》(第32回)
· 真正的“加持”从哪里来?
· 微信公众平台
· 入定于慈心等持中 | 弥勒菩萨传(二)
· 所有开悟的祖师大德都有这个境界
· 今日立秋 | 一叶落知天下秋
· 修行改变命运
· 立秋〡在每一个更迭的时令,呵护好常住真心
· 在每一个当下,完成生命的进化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特辑】地藏月里重复做的这些事,有必要吗?
· 菩提之道也有捷径可走 | 弥勒菩萨传(一)
· 做人也是需要积累福䘵寿的资粮
·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善心善念能够转化一切
· 没有福报,想修行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