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极乐”?

2022-08-08 21:3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

学佛可以不停地启迪我们的智慧,

不停地撞击我们的思维边缘。



去年流行两个词,一个叫“躺平”,一个叫“内卷”。为什么内卷?因为我们有边际,我们会碰壁,碰壁后又被撞回来,就叫内卷。生命是有界限的,是有它的狭隘性的,我们无法拓展,这是一个致命的硬伤。


然而,佛法会消除我们的边界,让我们不致于发生内卷。用佛教的语境来表达,内卷就叫烦恼,消除了内卷,就叫菩提,佛法就可以让我们转烦恼为菩提。


越学佛,生命的边际就越会被拓宽。这个拓宽的过程,用科学家的话讲,生命提升一个维度,就提升了无量的美感。


为什么叫极乐世界?一个世界跟快乐有什么关系?一维空间的美总是有限的,二维空间就不一样了,三维的美就是二维美的无穷倍,四维的美又是三维的无穷倍。每提升一个维度,它的美就提升无穷倍。因为极乐世界的维度是无量的,就能获得无量快乐,而且那种快乐无法形容,所以叫极乐。



---

学佛能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能给我们的生命充电,带给我们越来越健康的生命境界。不仅个体生命,社会、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四生六道,佛法都会为其带来神奇的改变。



图片





无限的魅力和无量的价值

三千多年了,为什么佛法能传承至今?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具有无限的魅力和无量的价值。否则,早就被人类文明淘汰了。


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他还有一句话,“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他说:“我不是一名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图片


实际上爱因斯坦讲得很清楚,他讲这些话源于一个科学家的严谨,是他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审视。作为一个科学家,最后他自己撞到了生命的墙壁——肚子里长了一个非常大的瘤。这个时候爱因斯坦踏在了生死线上,也恰恰是因为他自己面临着生死问题,让他超越了物理学的范畴、自然科学的范畴,从而来研究社会文明、人文的思想。他发现只有佛教最令他心服口服,他这样描述佛教:“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佛教的专业名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国话叫“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爱因斯坦概括得非常准确,佛教所描述的,包容了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且只有佛教才能描述得这么广大。


我们是佛教徒,有时候看到爱因斯坦对佛教的总结,也会肃然起敬。他还是非佛教徒,竟然对佛教的认知那么高,他用他高超的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用严谨、透澈的眼光来审视佛教,有这么高的领悟,确实不容易。



图片





皈依三宝赞

历史上就有王安石写的《望江南•皈依三宝赞》,把三宝描述得那么优美。他是用我们修行的次序来写的,虽然我们皈依三宝的仪轨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实际上学佛第一个要皈依僧。这个僧里面,很重要的就是你的教授师父。


图片


望江南•皈依三宝赞

王安石


皈依众,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

永灭世间痴。


皈依法,法法不思议。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了法更无疑。


皈依佛,弹指越三祗。

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

能智又能悲。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

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维,

三宝共住持。


在这首词里面,第一句就是“皈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这就是皈依僧的。“皈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皈依佛,弹指越三祇。愿我速证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下面这段是总结“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维,三宝共住持。”王安石用这样的诗句来总结三皈依,我们看了真是叹为观止。



---

所以,我们了解佛教,认识佛教,也是在认识老祖先留下的遗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人类的财富。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茶香慧日寺】如何得到传承
· 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地藏菩萨传》(第32回)
· 真正的“加持”从哪里来?
· 微信公众平台
· 入定于慈心等持中 | 弥勒菩萨传(二)
· 所有开悟的祖师大德都有这个境界
· 今日立秋 | 一叶落知天下秋
· 修行改变命运
· 立秋〡在每一个更迭的时令,呵护好常住真心
· 在每一个当下,完成生命的进化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特辑】地藏月里重复做的这些事,有必要吗?
· 菩提之道也有捷径可走 | 弥勒菩萨传(一)
· 做人也是需要积累福䘵寿的资粮
·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善心善念能够转化一切
· 没有福报,想修行是不容易的
· 一说到佛教故事,丰富的中华文明就扑面而来
· 老祖先留下来的窍门
· 普贤行愿 | 普贤行愿品(五)
· 记住一点点佛法,这一辈子就不会空过
· 【绍云长老】:如何入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