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大观
佛法修行的这条路,
一个要有善知识,
一个要自己发心跟善知识同频。
五台山是我们佛教的圣山,国内外全体佛教徒都知道,文殊菩萨的感应故事也非常多。我第一次来五台山是九六年,当时到山上去转了一圈,住了两宿也就离开了。这是第二次来五台山,虽然时间还不长,但是感受颇多,每天都沐浴在法喜当中。
这里称为福城。所以我讲“福地福人居,福人住福地”,能住到这里都是有福报的。并且白天大家培福报,晚上听经闻法、念佛、修戒,福慧双修,这是宇宙中最庄严的一件事。我们称呼佛陀是“两足尊”,这个“两足”就是福和慧,佛陀就是修到福慧圆满了成佛的。我们现在在修行的路上,就是修福、修慧,福能养慧,如果没有福报,想要修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寺院的庄严,不仅仅是硬件,当然硬件也很重要,但是真正的庄严是戒定慧、闻思修、信解行证。大家能到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地来修行,都是多生多劫修来的福报。
你走到寺院和走到博物馆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博物馆里的佛像是文物,里面有普通的工作人员,所以就没有那么好的加持力了。但是当你走进寺院,如果那座寺院重视闻思修,重视戒定慧,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加持力,感受到它的殊胜,你的身心就能安定下来。如果那个道场缺少这方面的内容,你的心也不安定的。
也就是说,一个道场的兴旺,需要众多因缘,僧宝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了僧宝就有一切:佛像能塑得出来,经书能弘扬出来,殿堂也能建得更加庄严。所以在住持三宝当中,僧宝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位僧宝要知道自己有无限的能量,不能轻视自己。
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佛教能传到今天,三千多年来是怎么传承的?就是仰仗我们每天都要顶礼的“西天东土历代祖师”。如果没有他们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没有他们无我的奉献精神,佛法是很难传下来的。虽然历史上多少的高僧大德我们只能在书本上、佛教史上去了解、去认知,但是随着我们出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越能感受到菩萨无处不在、善知识无处不在,关键就看我们内心有没有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谁是善知识你是不认识的。只有你内心中有了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够跟善知识同频。
我们观察佛教史的脉络就会发现,只要有一代高僧,那个时代的佛教就能兴旺,他的道场就有戒定慧,就有闻思修,就有很多人能够放下五欲六尘,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图享受,苦一点、累一点都愿意追随他。
我出家这么多年来也观察了,不是说哪个寺院的条件越好,交通越方便,住的人就越多,不一定。甚至于恰恰相反,虽然一个地方的条件一般,但是只要有佛法,来求法的人就能克服种种困难。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宝地,不能虚度光阴,要努力地白天修福报,晚上修智慧,福报也修好了,智慧也好了。
我们人一生就这么几十年的时间,黄金时间就是二十岁到六十岁,也就四十年的时间。这四十年的时间里除了睡觉,三分之一去掉了;吃喝拉撒,生病,打妄想,至少又去了三分之一以上了;其实真正能用功修行的时间是少之又少,非常之宝贵。
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业障,一个人修行是很难很难的,是很容易懈怠、放逸的。但是大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所以古人讲,在大丛林里就是睡觉,也胜过小庙办道。为什么呢?小庙虽然只有一两个人,谁也不管谁,也不存在惭愧心。大丛林有个好处,就是人多。比如现在大家都坐在这里,如果你没来、或者迟到一点,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如果在小庙,一个人两个人他也无所谓,还觉得是正常。其实在修行这条路上,相信大家有一种体会,其实一个道场的规矩越严,人的心越安;规矩越散乱、越宽松,人就越无聊,他不知道干什么。
过去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有很多富贵家子弟不快乐,就向他来请教:怎么样能够快乐一点、幸福一点?苏格拉底就出了一个办法,他说把你的孩子给送过来,前提是要听我的话。苏格拉底讲听什么话呢?你要放下过去的骄奢淫逸、吃喝玩乐的那种生活方式,到这边之后完全要听我的指挥,我每天几点几分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苏格拉底带着一批富贵家子弟干什么呢?就是劳动、出坡、盖房子。开始那些孩子很不愿意,也不习惯,也很辛苦,但是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下来之后,房子也盖好了,那些孩子非常有成就感,有幸福感,觉得人生有意义。他们过去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去劳动,生活有人照顾,从来没有体会到那种自己通过劳动产生的一种幸福。
其实在我们佛门当中,除了在特殊年代吃饭有点问题,正常的情况下,寺院里面的衣食住行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不懂得修行,甚至在一个大庙里面,没有人讲经,没有人领众,住着也会很无聊。
我在二祖寺参加过几次禅七,凌晨四点一刻就起床了,四点半都已经进禅堂了,四点三十五就开始喝姜茶了,一直到晚上十点半结束,回到房间洗洗脸,刷刷牙,差不多就十一点了。从早上四点半到晚上十点半,全部是集体生活,白天连看手机的机会都没有,也不让你回寮房,还不让说话,不让乱动,乱动就吃香板了。在禅堂里坐着,歪了不行,斜了不行,打瞌睡也不行。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坐禅?因为那都是有善根的人,坐完禅之后,才能体会到佛陀说的“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其实在出家这条路上,要想很平稳、很顺利地走到终点,这一身衣服能穿到很自信,你必须在“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上有受用。如果在佛法上没有得到法喜,在禅上也没得到乐趣,人世间的五欲六尘也不能去碰,这时候的修行是很苦的一个阶段。一旦在课堂上、在禅堂里体会到法的味道、禅的味道了,就能体会到出家人的味道了。
出家人的味道是很洒脱的,是很自在的,是人世间最高贵的。不在乎别人对我们出家人的评价或看法,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信,这是信仰的力量。那时候你的慈悲心、愿力和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是同频共振的,就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常住,奉献给佛教。修行就怕没有体验到佛法的这种味道。我们看历史上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为法忘躯,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他们为什么铤而走险?就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他们确实体会到了佛法这么好,众生这么苦,因而,知恩报恩,策发大悲心,完全舍己为人。
时空转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没有一种担当,我们是愧对于三宝,愧对于施主,愧对于佛菩萨的护念。所以佛法修行的这条路,一个要有善知识,一个要自己发心跟善知识同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