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一点点佛法,这一辈子就不会空过

2022-08-05 20:3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学佛是需要启动大智慧的。


大智慧是什么?首先是相信。佛法不是靠简单的逻辑思维就能够理解的,所以首先要相信。


我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已知来推测,但是佛教里的这些老修行、圣人们面对死亡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能猜测得到吗?


《坛经》中记载了六祖最后圆寂的情景:

图片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何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六祖坛经》





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六祖坛经》里就讲到,六祖大师跟大家说,我八月就要走了,你们有问题就问吧,我还能当面回答你。这时候没有人再提问题了,面对生命的诀别,大家都哭了。六祖大师说,你们哭,是因为不知道我的生命境界,如果知道我要去哪儿,就不会哭了。


这就好比我们过去用的老年手机,现在很少有人用了。请问,你换新一代手机的时候,心里是甜蜜蜜的,还是愁戚戚的?对于祖师、修行好的人来说,就是这样的。他们自己的好房子早就建好了,之所以还住这个破烂茅蓬里,都是为了跟大家有一个沟通的途径,这才保留在这样一个很狭隘的频道里。大家认为他死了,其实他的生命早已完成了升级,要乔迁新居了,有信心的还可以继续跟他保持联系,因为他无所不在。



图片



我们现在念一句“南无六祖大师”,请问六祖大师会不会知道?会知道的,他早证无生了。“无生”就是不死的意思,有生就有死,既然不生,那就不死。当他证得宇宙里不生的体的时候,这个体同时也是不死的,所以叫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六祖大师在五祖大师面前就证无生了,在猎人堆里又修炼了十五年,然后出来弘法,弘法就是不停地巩固这个概念。请问,一个讲经的法师是不是很清楚自己在表述什么呀?是不是越讲越清楚?如果最开始还只是一个灵感,那在讲经过程中,这个线条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立体。所以,弘法的过程也是大乘修行的一个过程,自己肯定越讲越明白。否则,自己都不明白,怎么把众生讲明白?自己能懂十分,才能讲出一分。


六祖大师说,我抛弃了这个内外充满微生物的色身,进入不生不灭的金刚体性了,你们不要为我哭,要为自己哭啊!六祖大师给大家做了最后一次开示后,坐在法座上进入了涅槃,一道白光从他的头顶通向虚空,几百里内的群鸟汇聚过来,如“百鸟朝凤”一般,旋转着、哀鸣着。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样一位大师给我们示范了,人作为地球文明是可以融入宇宙文明的。儒释道的文化是可以有效地梳理出天地人的次序的,它是有组织结构的,是有内在联系的。对一个个体生命来说,我们思考这些,就会解开自身很多的结。


我们往往把人定义为“食物链的最高端”,在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赞赏,因为再高端也只是食物链的一份子。为了维护身体健康,衣食住行确实是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生命最尊严的部分。人有着探索更高智慧的机会,就要把开发自身的智慧变成生命的刚需。


修行要找到自信。很多人讲,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为什么还信佛呢?在世界五大宗教中,佛教是最古老的,按照佛历来算,现在是三十一世纪,比公元纪年早了一千多年。那佛教这么古老,为什么还要学呢?因为它是经过人类历史检验的,是无害的,而且学佛一定是健康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会撷取这朵花,这就是佛教的自信。佛法传承到现在,不需要考试,八万四千法门,局部可以含有整体,整体里又包含着不同的局部,所以你学多少都可以解脱,佛教的完美性就在这里。


图片


只有释迦牟尼佛

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

我们只要记住一点点,

哪怕就记住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也足以解脱,

这辈子就没有空过。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绍云长老】:如何入道(一)
· 鲜香入味,吃不腻的家常菜青椒土豆片
· 这样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幸福中
· 首座法语|贤空法师:坚定地相信因果
· 从福城,到觉城
· 《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二)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超度祖先,最最关键的方法是?
· 难胜难越的威德力 | 普贤菩萨传(四)
· 六祖大师的第一个弟子
· 微信公众平台
· 你是否也把烦恼当成了宝贝?
· 这八个字,做到的,终生受益
· 高僧故事 | 五台山“佛门鲁班”妙峰禅师
· 大乘法师的生命品格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特辑】为什么要超度祖先?
· 七夕 | 有一种爱,地久天长
· 于一相中见一切 | 普贤菩萨传(三)
· 修行的最大动力
· 【佛教故事】人身有多难得
· 一碗米饭也是布施(2) ||《地藏菩萨传》(第31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