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IQINGLIANG
点击上图观看视频《士不可不弘毅》
虽然这个短片很短,内容也不是高深的佛法,只是简单地讲了一些佛教存世的意义,但我们要想耳朵听、眼睛看,再入到心里能产生共振的频率,实际上也是不容易的。
我们看音乐家吹笛子是那么优美,笛声那么悠扬,我们拿着同样的笛子却吹不响。吹海螺也是一样,别人吹的声音特别洪亮,但你却吹不响。为什么?因为不是说对着吹气它就会响,你吹的气能让笛膜的频率振动起来,才能发出声音。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没有摸索到它的规律,是没有办法同频共振的。
同样的,我们看了这个短片,你能产生心灵的共振吗?很难的,乃至我们对“弘毅”这两个字都很生疏。“弘”字听上去很有气势,“士不可不弘毅”,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如此。就像我们从小生长在喝绿茶的环境里,后来喝到普洱,喝了十几年也没什么感觉。有一次,有人跟我说,这个茶来自一棵上千年的古树,虽然我没见过那棵古茶树,但是内心就有了一种敬畏感。再后来有人说,这是存放了几十年的老茶,那一口茶汤喝下去,我感觉喝的不是茶,喝的是岁月了。
尤其是喝到两千多年古茶树的茶汤时,我想这棵茶树在周朝的时候就栽种了,它比佛陀还要大一百多岁呢!这一口茶的信息场,囊括了佛陀从降生、八相成道,到广宣佛法所有的信息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喝茶了,这就是朝圣了呀!
这时候,才拓展了我们对茶的接纳度,开始敞开心扉去品鉴、去欣赏它的内涵了。反过头来再看当初对绿茶的那一份情怀是很肤浅的,虽然它的口感很鲜美,但是你的人生会告诉你,还有一种更丰富的东西,叫岁月。
生命的成长是很缓慢的过程,我们先从字面上去理解“弘毅”这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再用生命去深入感受。当你具备了这种情操,也弘毅过了,这时候再读“弘毅”,才能跟古往的仁人志士天涯若比邻,才能跟那些践行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产生道德上的同频共振。
所以,中国的文字也好,佛教的名词也好,都是需要我们去修行、去积累的,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不一样的质感。就像我们来到圣地出坡、闻思,这时候再来读佛陀的经典,生命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注: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朱熹 集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