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举公案】
僧问镜清:“学人啐,请师啄。”无风起浪作什么?尔用许多见解作什么?清云:“还得活也无?”扎。买帽相头。将错就错。不可总恁么。僧云:“若不活,遭人怪笑。”相带累。撑天拄地。担板汉。清云:“也是草里汉。”果然。自领出去。放过即不可。
摘录《碧岩录》卷二
寺院是三宝的平台,解脱是它的底色,救度世间、解脱轮回就是它的基本社会功用。
我们住持三宝就要遵循这个基本功用,如果在解脱地打着生死轮回的妄想,造恶业是很厉害的。
每一个道场有它自身的传承,有它自身所努力打造的一种氛围。我们在一起学习交流,甚至很努力地把佛法制作成一个个小视频,这都是为了把解脱路铺到你的脚下,把本来很高深的佛法延伸到你的脚下,让你可以踏在上面去实践,甚至可以生活在其中。
把我们不太了解的佛法翻译成我们能够解读与领会的,把解脱圆满的诸佛无漏的彼岸延伸到我们轮回的、有漏的、烦恼的身心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接引,也是另一种方式的翻译,我们要默契地、积极地、欢喜感恩地去与之相配合。
古时候比喻这种默契的配合叫“啐啄同时”,就像小鸡在蛋壳里成长的时候,母鸡跟小鸡之间的配合一样。
小鸡在蛋壳子里成长二十天左右之后,它的生命已经成熟。这时候,密闭的蛋壳对它来说是束缚,它要及时把蛋壳啄破才能顺利出壳。啄早了就漏风了,小鸡会死在里面;啄迟了会闷死在蛋壳里,所以母鸡要非常精准地掌握鸡蛋破壳的机缘。时机一到,母鸡就开始在壳外面啄,小鸡在壳里面啄,就要保持着非常默契的配合,壳子开了,小鸡就可以出来了。
没有愿力,
五浊恶世不会有佛法;
没有愿力,
众生也不可能有解脱。
我们修行要有这种默契,要能明白自己住在寺院的目的是什么,要清楚寺院的功能是什么,要感恩常住的用心良苦。我们现在不仅仅坐在“寺院”这个建筑物里,实际上也坐在一种初心里,坐在一种愿力里,坐在一种情怀中。没有愿力,五浊恶世不会有佛法;没有愿力,众生也不可能有解脱。
在这个信息时代,佛教弘法的方式也是自由的,那为什么还要有寺院这样一个平台呢?因为你来到了无漏的道场,你的身口意就可以修戒定慧的无漏功德。
但是,如果不珍惜,身口意也会造下有漏的罪业。在信息时代,身口意想修一点无漏功德是多么不容易!
所以,我们在寺院共住,既要遵守国法,也要遵循佛法;既要珍惜我们这个难得的人身宝,也要珍惜我们生活的这个和平国土。
我们佛弟子要勤修戒定慧,这既是庄严佛法,也是以我们清净的身口意回向给这个社会和国家,乃至回向这个世界。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