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问见地,不问行履”是什么意思?

2022-09-28 21:3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只问见地,不问行履



禅宗里有一句话叫“只问见地,不问行履”,这是对有行履、有境界的人说的。有见地必然有境界,只不过境界现前的时候就像印光大师所说的“客路溪山任彼恋,自家风光有谁争”,还是但提正念。




图片



FORIQINGLIANG


图片




Part 1

真正的“无我”,

是有境界的。



唐朝的时候,有个修行人觉得自己觉悟了,就出去到一个寺院去参学。方丈和尚就问他:“你到过浙江吗?”他顿时哑口无言了,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这问的是有没有那个修行境界,“人无我”是有境界的。


哪个是“我”的边际?皮肤,还是筋骨?都不是,是虚妄的“我执”构成了“我”的边际。这一切的内、外、我和我所,都是“我执”的业力的外显,这是业报身的正报和依报,构成了轮回。真正的“无我”是有境界的,“我”的边际会粉碎,会有真实体证到。所以禅宗说,如果只是嘴上讲讲见地,都是口头禅,是不稳固的。






哪个是“我”的边际?
——







图片
图片



苏东坡有一首遗诗《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仅从文学层面去理解的话,哪里读得懂呢?这实际上讲的是见地、是一种修行境界。一个人安住在修行的境界里,这才是“他国作乱,我国安宁”啊!

 

“庐山烟雨”指法身见地,“浙江潮”指报身修法。人是万物之灵,如果这一生不开悟,也没有境界,“未至千般恨不消”,对于道不能认知、不能去体验,这一辈子就空掉了。“未至千般恨不消”,任何也替代不了这个的,也见了,也修了,但是得到了又怎样呢?“到得还来别无事”,没有其它的了,还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在佛教修行里,“浙江”这两个字代表报身佛,报身佛就是内在的气脉明点。你见到自己内在的报身佛能量的境界了吗?你安住在里面了吗?这不是嘴上的口头禅能够达到的。这个才是东坡居士离开人间前要告诉我们的——修行人是有境界的。

 

这样的一首诗,千年过去了,有几个人能懂呢?所以苏东坡看到秦少游的那首《踏莎行·郴州旅舍》“为何流下潇湘去,唯有郴江绕郴山”,他说这是万人难知啊!他是有主心骨的,他的情怀是有“道”的依止的。人生的情怀大义、道情、道义不离“道”的山,“幸自郴江绕郴山”啊!苏东坡一看,这就是修行人再来,所以才会有他的坚持、见地和行为。



图片


◎ FORIQINGLIANG




Part 2

行履是定的境界,

见地才是慧的花果。



如果有“道”的情怀和见地去为人民服务,那是国家之大幸。任何时代都有道,不懂“道”不是“道”的悲哀,而是人的悲哀。对道来说是不增不减的,坦荡荡于天地间,此时此刻这世间就充满了大道。

 

出家人此生的职业就是修道,仰慕于道,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本来道天天就在,没准哪一天就被你悟到了呢!所以我们要修到头能放光,脸能透色,心里有佛光,每个细胞都会绽放出佛光。这样的人走到哪儿,不管别人懂不懂你,你都是天地的荣耀。

 

佛教的受戒、持戒,开遮持犯也是围绕着“道”的。禅堂也是体悟大道的,不是摆规矩的地方。有的人就会颠倒,天天强调着规矩,如果不知“道”,就不行。戒律是管自己的,能管多少分就管多少分,戒只是修定的基础,定只是发慧的基础,行履也只是定的境界,见地才是慧的花果。

 

一个修行人有慧的花果,不可能没有定的境界。所以“不论境界”是对有境界的人说的,不是对连边都没摸着的、天天处在凡夫境界里的人说的。




图片




FORIQINGLIANG


图片



为什么我跟在师父身边的时候,师父不允许别人说我们,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师父在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一般的人为了说而说,拿一点名相,或者拿一点规矩出来说,师父他是时时刻刻都安住在大道的状态里。佛教里,从佛陀一脉相承下来的,对末法时代来说太宝贵了。


我们现在连事相的建设、名相的建立、知识的传递都跟不上,更不要说大道了。所以,我们修苦行就是为了消除业障,培养一些福报,能令我们相应于佛法之知见。




——
佛法的传承更宝贵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茶香慧日寺】这样态度学功德就会增上
· 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连载(十)|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苦乐比较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5-1)
· 现在是离解脱最近的时候,出离心生起了吗?
· 圆瑛法师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为何要发菩提心
· 念佛、念法、念僧,佛弟子每天都不要忘记
· 禅在哪里?
· 把外在的美印在心里
· 烦恼和逆境,是检验功夫的试金石
· 《一梦漫言》| 游庐山礼东林道场
· 什么是金刚座?
· 《金刚葫芦娃》防疫动画系列小视频 | 愿世界和平
· 有信心的人,修行容易成就
· 如何与历代禅师同一鼻孔出气?
· 见到苦恼人,如何发愿?——日诵净行品83愿
· 文殊菩萨传 | 为什么文殊菩萨说,“我是贪欲的殊妙”?
· 智慧之门,我们怎么开?
· 《金刚葫芦娃》防疫动画系列小视频 | 转凡成圣
· 佛教的修行是可量化的
· 印光法师:犯大妄语,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