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的三学处

2022-06-30 21:3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作为佛弟子,

我们要知道佛宝、法宝、僧宝

都是超时空的,

所以在任何时候,

我们都可以成为三宝弟子。

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出家人

给我们授三皈依,让我们得三皈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皈            含     


佛陀在世的时候,最早给大家开示的是轮回是苦,通过说“人无我”来开显众生的心。因为众生的心被“我”遮障,被轮回的种种相所遮障,所以佛陀要把我们从轮回里救度出来。

 

为了把我们从“我”的假相里抽离出来,佛陀要先说苦,“苦、集、灭、道”四谛的“苦谛”。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讲了《无我经》,这里面就包括了三转四谛法轮,等于是破邪皈正。

 

所以皈依的“皈”也叫弃暗投明,一个“白”加一个“反”。“白”代表光明,“反”代表从黑暗里转过身来,奔向光明的方向,这就叫“皈”;皈依的“依”,是那种像小孩子依恋父母一样的状态。“皈”是一种智慧的状态,“依”是我们感恩的情感,所以皈依是充满了智慧和感恩的。

 

作为居士,大家去放生的时候,也可以给鸟、鱼等放生的物命授三皈依,但是要好好地忆念自己受三皈依时的那个情境,要祈祷三宝加被,要这样给它们念。



图片
图片

FORIQINGLIANG




  三    皈    体 


对于出家人来说,就必须要明白理体三宝和自性三宝,才能给别人授三皈依。严格来说,师父讲清楚了,你也听清楚了,然后你通过修行也得到很殊胜的三皈体了,并且不仅你理解了,还能把它讲解得很清楚,对方也听得清楚,这样你才可以给别人授三皈依,他就得三皈体。


所以佛教界为什么要努力地培养僧才?为什么我们要精勤地去修?为什么要僧赞僧?有的僧人已经挑起重担,成为一方的法主了,我们就要像恭敬佛一样去赞叹他。因为我们是三宝弟子,对方显现了这种相,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就聚集在他身上了。如果你对他轻慢或者不如法的话,就等于违背了自己的三皈体。


我们得到三皈体不容易,而失去三皈体却非常容易。就像你得到宝贝是不容易的,但是丢掉宝贝是非常容易的。


最近我们在学戒,大家非常关心我们的戒体,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三皈体,三皈体是非常容易失去的。


如果你求鬼问神,一问就有损三皈体。佛陀给你讲的道理,你好好实践就没问题了,都已经在这个体系里了,还怕什么呢?但是人们往往就是信不及。


所以回过头来看二十诸天、十二护法,我们要把他们理解成是古佛示现,绝对不能认为这是天上的一个王、一个神,既然可以作为佛教的护法,我就要给他敬香,就要祈祷他。所以我们斋天的时候态度很明确,就是要皈依三宝,要顶礼三宝,而对于护法,我们就只是问讯,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皈依境。


但是我们往往对这些特别感兴趣,比皈依三宝还要虔诚地皈依他们。所以特别容易失去三皈体,甚至不知不觉就到他们的业力圈子里去了。


所以我们每天都要皈依,每天都要巩固自己的三皈体,每天都要回光返照,思考自己今天有没有失去三皈体,有没有把三宝顶戴在头上。


图片





三        处   


三皈体也分下品、中品、上品,三皈体也是需要我们护持的,一旦受到染污要马上忏悔,要净化、还原,复本清源。只要三皈体在,我们的生命就每天都向着解脱的方向靠近。

 

三皈的威德当下就是解脱,但是我们能不能证得、能不能得到受用,还要看我们自己的业力,还要看我们的智慧和福德够不够,这是错综复杂的。

 

所以不管是出家修行者,还是在家修行者,都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皈依佛,誓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誓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清净福田僧,誓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就是三学处,三遮止。



佛法僧是我们的学处,我们怎么保证自己不皈依邪魔外道、不皈依外道典籍、不皈依外道邪众呢?这三个防火墙要怎么建立起来呢?这是我们要措心的,是要用心去思维的。


实际上我们这一生能把我们的三皈体巩固住了,每天都能尝到解脱味。因为佛是大自在的,是福慧两足尊的,是解脱的;法是清凉的;僧也是自在的、解脱的。佛法僧都是解脱的,我们都跟解脱连线了,难道能不解脱吗?就怕我们断了这根线。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微信公众平台
· 忏悔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
· 有趣灵魂的速成法
· 人去楼空,戏一场
· 吃饭中,也有修行诀窍
· 奇妙神变 | 文殊菩萨传(八)
· 一法具足无量法
· 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看见汲井时,愿一切众生辩才无碍|日诵净行品71愿
· 有我修福报,无我修智慧
· 每一种性格背后都有因果,每一个缺点背后都是苦难
· 知行合一
· 世出世间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 【佛教故事】人生不可不知——世上有五件事最不可得
· 【绍云老和尚】 手机——扰乱修行的最大障缘
· 茫茫苦海,你想成为众生出苦海之梯航吗?
· 关于孤独这场误会
· 这个咒语汉传佛教每日必诵,能消灾免难,成就万种吉祥
· 修行路上,好事不嫌多
· 五台山和文殊菩萨的“神”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