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原创视频《禅茶一味》
5.21
国际茶日
4月29日,以“畅想茶美学 创新茶科技 点亮茶产业”为主题的“茶之道”系列专题访谈在京举行,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在发言时表示,茶之国饮,千古文化。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长期传递着千年古国“茶马古道”文化,展现着“平等、包容、互鉴、分享”的和平理念,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以茶为媒,以茶会友”,茶架起了世界各国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对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下,中国茶在世界上已成为友好的信使和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名片。
“它本是一片树叶……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
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
起源于中国
#东方树叶
盛行于世界
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并且承认中国是茶的故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这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了历史、跨越了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从中国播撒至全球,成为了和平和健康的使者。
茶的自身价值
好茶一杯
精神百倍
风格各异的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加工过程中,对鲜叶中茶多酚的酶促或非酶促的氧化程度不同,即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氧化,可获得各种风格迥异的茶类和花色品种:
红茶:全发酵茶
青茶:半发酵茶
黄茶、黑茶:后发酵茶
白茶:微发酵茶
绿茶:不发酵茶
从茶叶的生物特性和化学构成来看,它是各种各样生化反应产生的一系列化学成份组成的特殊物质。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因(碱)、茶氨酸、茶香成分、茶色素,其中,茶多酚及其衍生物、茶多糖尤茶多酚、茶色素(TF+TR)最具现实应用价值!例如茶叶中丰富的生物碱,对人体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的功能,大有“好茶一杯,精神百倍”之感。
茶与生活
林语堂曾说:无论到哪里,只要有一杯茶,中国人都是快乐的。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已拥有千余年的历史。
中国是最早饮用茶的国家,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文人骚客,不管诸子百家还是平民百姓,无不都以茶为好。中国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即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有以茶敬客、以茶定亲、以茶睦邻、以茶赠友、以茶联谊、以茶求爱、以茶祭祀的传统。
在中国的文化里,喝茶,这是跟礼仪、修养、品性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艺术,所以茶有茶道。
中国茶文化里,
生活观念和生活艺术。
茶与儒释道
自古以来,中华的茶文化便是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影响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品茗需去燥,不宜极端,这与儒家“中庸”思想契合,儒之茶也,寓教于饮,寓教于乐,中华茶道精神亦多方面汲取了中庸之道的“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把君子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蕴于品饮之中。
茶之道也,不分功利。荣西禅师曾云:“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这是道家之天人合一境界在茶学中的体现。“道法自然”,而茶学之美皆源于自然之美,动静相宜。
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据《封氏闻见记》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禅门有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中华茶史第一人陆羽,亦是在智积禅师的引导下,苦心研习茶道,终成就茶圣之名。佛门事茶,便是修行。所以在佛教文化里,喝茶更是具有深刻的内涵。
茶与修行
茶是可以供佛的,佛教的十供里就有茶——“蒙山雀舌,独占先春,赵州有语遍禅林,三盏退魔军,爽快精神,堪献大能仁”。
茶代表离魔障、得清醒。茶树在天地间养了一个冬天,开春时,阳气出生,再把阳气变成枝头的嫩叶,这片叶就尽含了纯阳之气,所以喝了就不会昏沉。茶中的茶碱,对大脑也有刺激作用。
佛教更是把茶引申到修行上,到觉悟、觉醒上,所以茶也叫禅茶。有“赵州古佛”之称的从谂禅师,开启了中国“禅茶一味”的智慧。来参访他的人,不论是新来的还是来过的,都让他“吃茶去”。这一句“吃茶去”,就把从天南海北来的人都安顿在道场里了。
不管大碗、小碗,还是白瓷、玻璃,也不管红茶、绿茶,还是普洱、龙井,茶不能空喝,要参:谁在喝茶?不忘失正念,喝茶就能喝出觉悟来。
_
谁在喝茶?
《茶之六度》
明海大和尚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以六度万行的心去看茶叶,都具足六度。我们在喝茶汤的时候,茶叶已经转换了性质,也相当于无我利他的一种布施。经过一冬天的禅定,茶在春天所爆出的嫩芽的香味,就犹如从禅定里透出的定香。
所以喝茶是佛门中很特别的一个法门。喝茶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也很难言说。有的人走进佛门,问:佛教是什么?有时候,师父只是对你说:喝过茶了吗?来,喝喝茶吧。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在跟你讲佛法了。
以道心喝茶,方为茶道。“一期一会”,这是茶道中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每一次的相遇,都可以把它看成是最后一次,唯一一次。
佛教也讲“无常”,有了无常观,就不会特别悲观,反而会让你珍惜每一次相会的缘分,珍惜每一次“喝茶去”背后身心的安立与清凉。
一壶茶中的乾坤
当生命与天地合一
就是“不二法门“
喝茶是心灵的享受,但如果心装得满满的,没有腾空,又怎么体会个中滋味呢?
有人向老禅师请教佛法,老和尚请他坐下来,拿起壶为他倒茶。眼看茶杯已满,水溢了出来。那人说:“老和尚,茶满了,不能倒了!”老和尚放下壶说:“你也知道,茶杯满了,再倒也倒不进了。”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心里已经装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不“空”出来,即使圣贤来到面前,也会无动于衷;即使真理已经呈现,也没有容受之力。
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时在高旻寺打禅七,有一天冲水,开水溅到手上,茶杯落地,应声破碎。老和尚疑根顿除,恍然大悟:“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禅宗形容开悟的状态,没有天,也没有地。
当生命与天地合一,就没有天地、没有彼此,就是“不二法门”。我们现在都是有彼此的,有你、有我,所以是凡夫。修行,就是要悟到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性。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的佛性。
我总是在想,
如果心灵是一盏茶杯,
我们都希望能发挥它的功能性,
能涤清污垢,
注入春茶,
茗香四溢。
所以要让我们的心灵保持美好的状态,
爱自己、爱亲人、爱国家、爱真理,
这些都是心灵容器里的正能量。
这种能量会使生命充实而喜悦,
令世界温馨而光明。
茶叶诞生几千年,便被爱了几千年。
让茶的文化浸染每一个创造生活、
热爱生活的人,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