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喻,你是哪种人?

2022-05-20 06:1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昔日,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一日,佛告诉比丘们:“我将以水为喻,为你们说明七种人,你们当用心谛听,善加思惟。”比丘们恭敬回答:“如是,世尊!”


佛陀接着开示道

第一种人恒常没溺于水中


什么样的人会如此?行种种不善、恶法缠身之人,将来罪业果熟,便要堕入地狱中受苦,无可救拔;这就是恒常沉溺水中之人。

第二种人从水中冒出头后,又会再度沉没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能够相信善法,有惭愧心,唯信心薄弱,仅修少许善法。这样的人只能短暂从水中冒出头来,之后又会再度沉溺水中。


第三种人能够浮出水面,环顾四方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能够相信善法,有惭愧心、勇猛心,对于所造诸不善法,皆知惭知愧而不敢复造。这样的贤者,就能从水中冒出头,而不再沉没。

第四种人能够完全出离水面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能深信善法,有惭愧心,惭愧诸多善法自己未能实践,而精进修道,断除身见、戒禁取见、疑等三种烦恼,证初果须陀洹,不会再退转堕入恶道,于天上人间往返七次受生后,当证阿罗汉果。这就是能真正离开水面,不会再沉溺之人。

第五种人已出离水面,将要到达解脱的彼岸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惭愧心,惭愧诸多善法自己未能实践,而精进勇猛,不仅断除身见、戒禁取见、疑等三种烦恼,而且贪欲、瞋恚、愚痴烦恼淡薄,证二果斯陀含,于天上人间往返一次受生后,即证阿罗汉果而得解脱。这就是已出水面、正在通往解脱彼岸之人。

第六种人已经到达解脱的彼岸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惭愧心,惭愧诸多善法自己未能实践,而精进勇猛,断除贪欲、瞋恚、身见、戒禁取见、疑等五种烦恼,成就三果阿那含,寿终后将生色界、无色界,于彼漏尽烦恼、证阿罗汉果而般涅槃,不会再来欲界受生。这就是已从水中出离、到达解脱彼岸之人。

第七种人已经登上解脱的彼岸,且能于岸上清净安立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惭愧心,惭愧诸多善法自己未能实践,而精进勇猛,漏尽烦恼,得成无漏圣道,成就心解脱、慧解脱──此心离于贪爱系缚、以智慧断除无明惑业而得解脱,且成就禅定、证得神通,彻底断除生死的根本,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会再来受生。这样的圣者,就是已登上解脱彼岸、且能于彼岸安立之人。


比丘们!我以水为喻来说明七种人,这是诸佛如来以大慈悲心为声闻弟子所说,希望弟子们都能获得安隐,度生死海。你们应闲居静处,或在树下、或在空处,静心禅坐,勿有懈怠。若不勤加精进,将来必致忧悔。这是我对你们的教诲。”


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欢喜奉行。


图片




三参法师开示


我们学佛了,就要珍惜这个机会,不要再沉浸在衣食住行里,停留在最原始的本能里,更不要把生命宝贵的精力投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佛教处处提醒我们要从肤浅的凡夫状态里超离出来,解脱出来。活着时不要最该办的没办,不该办的办了一大堆。道业没成就,轮回业倒是干了很多,到时候还得辛苦阎王爷批评,辛苦小鬼来打。不仅小鬼要打,你自己都会打自己呀。


一位尊者看到有个鬼拿个鞭子在抽一具尸体,就问:“你为什么要打这个尸体啊,你跟它有什么仇吗?”鬼回答说:“你别管,这是我的尸体,前世这就是我,没干好事,让我现在这么苦,我恨死它了。”


然后尊者又看到另一个景象,在一个坟头上,有位天人来撒花、礼拜。尊者就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啊?”天人回答说:“尊者,这个坟里的人就是我的前世。我前世因为好好修行,得以升天,现在天天享福,所以我要谢谢我的前世,向我的前世礼拜、供养。”


我也常常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个念头,就是“我现在如果死了,会去哪儿?”这个很重要的——我现在如果死了会去哪儿?

图片


印光大师的关房里,抬头一看都是“死”字,连中堂都贴着一个“死”。“死”字下面还有说明书,“如死囚赴市”。以死囚步步趋近刑场,来比喻我们的生命状态。


我们现在就是被五花大绑着。七情六欲、愚痴、习气、贪嗔痴慢疑种种的不良的东西,就如绳索一般捆绑着我们。前方在哪儿?前方就是行刑的地方啊。


图片



我们学佛求解脱,就是要把这五花大绑解开来,从贪嗔痴的习气里自己逃出来。你不逃没人能帮得了你。师父再好,师父再天天耳提面命,你如果还安心被七情六欲、贪嗔痴慢疑五花大绑着,师父也是解不掉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不解就看你自己了。


医生给了药了,你不吃,

你的病谁能代替你?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尽孝,可以改变命运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3)
· 你要努力成为茫茫苦海的梯航
· 圆瑛大师:杀生与放生,中有大祸福
· 为什么要写修行笔记?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十三)
· 恭敬佛陀所说的一切教言
· 受戒时,心态决定戒品的高低
· 一封来自未能出生的宝宝,写给妈妈的信
· “向上一路”在哪里?
· 如何叩开厚重的福德之门?
· 虚云老和尚安居开示 | 于中止住大德僧听
· 安下心来,好好吃饭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十二)
· 法服的甚深意
· 【茶香慧日寺】体解大道
· 通过呼吸调理身体的方法
· 她们把生活,活成了令人惊艳的艺术 | 向生命献上最美的致敬
· 竹窗下,莲池大师写了啥?| 第四篇:“只要心好,不在斋素”,有道理吗?
· 零基础入门 | 跟着法师学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