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努力成为茫茫苦海的梯航

2022-05-20 00:0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一个人能吃素是不容易的,我们很多人真心真意吃素的,多少年了,都还要想它是条生命,它是被宰杀的,还要到那种悲惨的场景中,去对治嗜味的贪欲。

人很奇怪的,小时候看他们买来猪内脏,恶心得不得了,妈妈在那里弄,看都不要看。拿一点水冲啊、冲啊,挤了之后再冲,然后把大颗粒的盐放在猪大肠里,揉一遍又一遍,揉完了之后再放水里煮。

到煮的时候都还恶心呢,煮完了之后,再把它切成块,再加一点酱油、加一点佐料,一会儿就改变了,恶心的感受就像变魔术变掉了。

我估计你们没经历过吃猪大肠,上年纪的人是有些印象的,你眼看着从讨厌、恶心,最后变得流口水,这人是很奇怪的。

所以说吃素很不容易的。一个能吃素的人,你知道他修了多少世的大乘菩提心呀,把一切众生视为母亲。如果说哪位老和尚胎里素,妈妈一怀孕就不吃肉了,那我们应该肃然起敬,这是大乘佛法的标志,多么重量级的一个菩萨,他才有这样的功德!


图片

vegetarian diet

图片

你说你出家人是吃素的,多少人都是怀疑、鄙夷的,“看不到的时候偷吃吧”,还会扣上这个帽子。你修得没有威德的时候,你出去试试看,路上、车上,问的频率最多的就是—— “你吃肉吗?”“你有老婆吗?”

“食色,性也”,有的人想想,你是个人吧,你是个生命吧,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呢。反过来说,你如果没有欲望,那更是离你远远的,你是个妖怪。我是个人,我怎么能跟不是人的在一起呢。

世间的人不要说有食色的欲望,甚至交朋友还列这么一个前提,说“人不癖,不可为之交。”为什么?他癖就代表有好,有好就有性情,有性情的人才能交啊。但他不知道我们也有性情,只是我们转移目标了。我们的性情在哪?我们的念珠、我们喝茶,对不对。我们读经典啊,研习经律论啊,我们有我们自己爱好的东西。

所以拓展生命境界很重要,不是吃喝嫖赌就是人生的快乐,人生快乐的境界是有很多种的。

图片


图片

现在你们的爱好就是把戒学好,教给你们的要学会、学熟,学得会变通。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什么情况下开,什么情况下遮,什么情况是犯,什么时候应该持,所以作持、止持,这个要学好。

然后,渐渐地我们就靠近佛陀了,就远离了混沌的世界。当我们的行为有明晰的准则,身心有安止处,内心有豁达无边际的天空,你们修到那一天,无论走到哪里,一观想水,那一方众生全部都喝得满满的,并且这个甘露水还是从你的心里面流淌出来的;

一观想饭,“三跋啰 三跋啰 吽”,像天女散花一样的,固体的食物、流体的食物都香喷喷的,色香味具足的饭就出来了。

这就是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殷实的质感,像充电器一样充得满满的。

图片


图片

对于不同的众生,我们有不同的解脱方法。先熄灭他的饥苦,然后给他说法,解脱他的心灵。度人是需要大因缘的,度鬼就看你本事了。

你说建个寺庙,这需要多少道程序、多少大的因缘福报才能成就。但是,你要想你就是一个庙,你就是一个解脱道场,你要把自己修成这样的才行。

当你真能利益众生了,那慢慢地就不一样了。佛法的解脱方法在我们身心世界中都得到了验证,我们成为佛法的受用者,这个解脱药四生六道都需要的,那你就是五浊恶世的救星啊。

茫茫苦海,你就是出苦海之梯航,众生扒着你这个梯子就登彼岸了,坐上你这条船,就得到歇息了。

真到有那个本事的时候,你还是得默默地随缘度众生,还得保持低调。那更何况没有这本事呢,要特别精进审慎地、特别小心地行持。

——三参法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法讯丨古文殊寺2022年安居踩界

图片

安下心来,好好吃饭

图片

有一根稻草的执着,都将在无边的苦海里沉沦

图片

林中寂静的快乐

图片

如何避免把你的信仰变成纷争

图片

甘露醍醐 | 菩萨的大悲心

图片

觉悟这事儿,没有后门,也掺不了水

图片

【清凉福城】以清凉回向世界

图片

怎样正确打坐(一)|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要点详解

图片

怎样正确打坐?(二)|呼吸的要点

图片

靠什么叩开诸佛菩萨厚重的福德大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十三)
· 恭敬佛陀所说的一切教言
· 受戒时,心态决定戒品的高低
· 一封来自未能出生的宝宝,写给妈妈的信
· “向上一路”在哪里?
· 如何叩开厚重的福德之门?
· 虚云老和尚安居开示 | 于中止住大德僧听
· 安下心来,好好吃饭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十二)
· 法服的甚深意
· 【茶香慧日寺】体解大道
· 通过呼吸调理身体的方法
· 她们把生活,活成了令人惊艳的艺术 | 向生命献上最美的致敬
· 竹窗下,莲池大师写了啥?| 第四篇:“只要心好,不在斋素”,有道理吗?
· 零基础入门 | 跟着法师学打坐
· 林中寂静的快乐
· 踮起脚尖,也要保证道心增上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十一)
· 处处是妙法
· 赵朴初:与名人谈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