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起脚尖,也要保证道心增上

2022-05-17 21:3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So,

那些高山,必须自己去翻越。




业障的高山


精神空间的高山


FORIINGLIANG



现在这个时代,弘扬佛法最好不要一上来就弘扬《六祖坛经》。我们凡夫往往容易好大恶小、好高骛远,看了《六祖坛经》,就觉得自己像六祖大师一样了,这就错了。


没有信仰的人更是不要看《六祖坛经》,如果没有三皈依,看了会诽谤佛教的。本来六祖大师是来点化大家,破大家的烦恼的,但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持着六祖大师的见,那是有害处的。


所以佛法说,既不能“执指为月”,也不能“执月废指”。这个“月”代表心,如果你把明心见性的方法废除掉,不看经典,不守持戒律,不过宗教生活,也不亲近出家人,怎么能明白这个“月”呢?“指”是标指,是用来指哪个是月亮的。如果执着了月亮,废掉了方法、渠道,不仅仅不知道“指”的功能,也不认识月亮,所以“执月废指”,“亦同魔说”。







图片






有人问我,“师父啊,我对佛教很感兴趣,能不能介绍点书给我看?”我还真的很难开口,他是什么根器?适合看什么书?因果要拿捏得很细的。


即便大家出家了,我都不敢跟你们说主修哪一个。虽然大乘佛教有流通经本,但那也不一定是我们的根器可以达到的。


过去,出家三年不准听经闻法,不准念佛参禅。为什么?这个很重要的,要去悟的。现在有一些想要出家的人,如果火候不到,出了家之后就容易出问题。我们心性的、业障的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去超越。


就像《西游记》一样,唐僧必须自己去过那一关又一关的劫难。孙悟空为什么不背着他一个跟头翻到西天?翻到西天解决的是物理空间的距离,并没有翻越他的业障和精神空间的高山。



图片
图片

SO,

虽说娑婆世界很苦,但是苦有苦的好处,苦就知道求解脱了。众生不管有没有智慧,都有想要离苦得乐的本能。


所以大家要好好修,如果修得好了,就能在娑婆世界度无量苦难众生。这个世界就是度众生的地方,极乐世界是不需要我们度的。我们修的那点儿资粮,在娑婆世界特别有用。


佛法确实不可思议。我们念佛号,或许自己觉得没有多大变化,但实际上可以利益到这世界上多少众生啊!


同时也要谨慎的,因为功德有多大,业障就有多大。所以我们每天要珍惜着、珍爱着,要努力地踮起脚尖,保证道心增上,用我们的生命和愿力扛着,让这个团体不断地增上。


图片


图片

而且在座的大家也不要轻慢后来的人,虽然他刚到庙里,但有可能为此已经准备了很久。


修行是心灵决定的,是虔诚的态度决定的。有的人虽然身未到,但心向往之,这个功德有时候比在这里的人还要大;在这里的人如果天天打妄想、放逸、生烦恼,那就糟糕了。不要觉得离师父近就能怎么样,你真的能比那些千里之外写闻法笔记的人功德大吗?


所以在现场的人要更加谨慎,既然我们物理空间的距离那么小了,也要缩短彼此心灵空间的距离,这样我们就能相得益彰。









补充资料





图片





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

师曰:「日势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曰:「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不如弃庵,往诸方参寻知识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将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也。」逾旬,果天龙和尚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前事。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

有一供过童子,每见人问事,亦竖指只对。人谓师曰:「和尚,童子亦会佛法,凡有问皆如和尚竖指。」师一日潜袖刀子,问童曰:「闻你会佛法,是否?」童曰:「是。」

师曰:「如何是佛?」童竖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童叫唤走出。师召童子,童回首。

师曰:「如何是佛?」童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师将顺世,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言讫,示灭。


-- 《五灯会元》



杭州真身宝塔寺绍岩禅师雍州人也。姓刘氏。七岁依高安禅师出家。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暨游方与天台韶国师同受记于临川。寻于浙右水心寺挂锡宴寂。后止越州法华山。续入居塔寺上方净院。吴越王命师开法。署了空大智常照禅师。上堂谓众曰。山僧素寡知见。本期闲放念经待死。岂谓今日大王勤重苦勉山僧。效诸方宿德施张法筵。然大王致请也。只图诸仁者明心。此外无别道理。诸仁者还明心也未。莫不是语言谈笑时。凝然杜默时。参寻知识时。道伴商略时。观山玩水时。耳目绝对时。是汝心否。如上所解尽为魔魅所摄。岂曰明心。更有一类人离身中妄想。外别认遍十方世界。含日月包太虚。谓是本来真心。斯亦外道所计非明心也。诸仁者要会么。心无是者亦无不是者。汝拟执认其可得乎。问六合澄清时如何。师曰。大众谁信汝。问见月忘指时如何。师曰。非见月。曰岂可认指为月耶。师曰。汝参学来多少时也。师开宝四年七月示疾。谓门弟子曰。诸行无常即常住相。言讫跏趺而逝。寿七十三。腊五十五。


--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








END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赵朴初:与名人谈佛教
· 绍云长老 :善缘难逢 善知识难逢 乃至真正的道友难逢
· 如何“坐”,才能不生病?
· 拓展生命的局限,在利他中遇见自己
· 这位集美貌、财富、威德于一身的女神,快来认识她!
· 结夏安居 | 这是佛陀给修行人的一个大福报
· 安居羯磨|增加一岁,增加一年的功德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十)
· 回归正觉
· 五台山的妙吉祥,哪一物不是法呢?
· 慧日禅寺结夏安居 | 形心摄静,专勤办道
· 成道须借大因缘
· 丛林节日之首——带您走进“结夏安居”
· 安居时节,如何迅速积累福慧资粮
· 这个时候,才是最究竟的修
·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九)
· 道风的传承
· 安居 | 找到修行的感觉
· 【恭迎佛吉祥日】卫塞节——忆念佛恩 愿一切吉祥圆满
· 怎样做,才不枉我们学佛的初心?